「認同壓力」消失的概率就跟活化石滅絕的機率一樣渺茫,而且可以來自身旁的任何人(父母、朋友、另一半、同學、同儕...),猶如四面楚歌。假如真的存在,那這個壓力的大小又是取決於什麼因素呢?是對方講話的口氣?擦肩而過的路人的目光?同儕之間的微辭?還是只是單純自己想太多?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陣子流行起泡泡襪,猖獗的泡泡襪滿街橫行,幾年後,街上再也看不到刻意把小腿弄粗的泡泡襪了!取而代之的是看到就輸了的踝襪,而現在,中筒襪蔚為流行,考驗著大家不得不認命的先天顏值對美感與色彩的敏銳度。「欸你怎麼還穿成這樣?這不是已經退流行了嗎?」這句話言下之意就是:你要嘛回家換一套再過來,要嘛現在去新買一套換上,否則別跟我走在一起,說你認識我!
除了外在,上一篇《蠟筆小新》論世俗眼光的重要性?也有提到人生的里程碑,這些「階段性任務」(房、婚、子)總是被那些永遠叫不出名字,可是又不得不禮貌點頭示好的親戚拿來說嘴慰問,無形中也是一種社會認同。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周遭的人也漸漸完成這些「階段性任務」,便深怕自己是否「進度落後」。
我大學的時候(也是很~久以前,久到不可考)被拉去一場心理系學生所舉辦的測驗,莫名其妙就成為他們實驗的樣本之一。當時獨自走在路上,被一位女生拉住(啊為什麼是女生?可能受試者比較容易受害答應吧?),女同學說要請我幫他們完成一項作業,我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帶到一間昏暗的教室裡,已坐定好的4人(貌似等了一段時間)瞥了我一眼,便隨即把目光移到教室前方閃爍的投影片上,即使初生之犢,但以第六感走天下的我大膽預測:「這個局不單純!」不過我還是全程配合(畢竟答應了)。投影片會展示出一些幾何圖形,接著問在座的5個人這個圖形有幾條線或幾個三角形之類的數數問題,並在限時內當場大聲唸出自己的答案,被排在第4位的我,在幾輪下來之後,發現另外4人都機械式地唸出一樣的答案,很顯然重點不是在答案的正確性,而是在測驗我的「從眾心理」。結束後其中一位男生問說:「為什麼你的答案跟他們都不一樣?」我說:「因為你們演得太假了!我就照我算出來的講而已。」
生活中的從眾心理就跟現在的中筒襪一樣常見:
從眾心理的效果抓準了「當大家都這麼做,那我怎麼能錯過。就算出錯,也是大家一起承擔。」或是像風間說的:「自己跟別人不同,就覺得不安對吧!」(正男被嚇得不知所措~)
小新非本意的特立獨行委實難能可貴,作者在潛移默化中把他畫成帶領潮流的先鋒人物,但也不會因為時下的趨勢而隨波逐流。
所以認同壓力是取決於什麼因素?是旁人的眼光?還是自己的心態?我想小新的答案會是後者吧!!
下次再見 . 不負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