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衛芬奇執導的《殺手》,算是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關於殺手的穿衣風格。
許多殺手影劇裡,殺手不是一身黑,就是為了融入環境有各種華麗扮裝,我常想要是真的有人穿那樣出現在大街上,絕對超級引人注目而無法順利執行任務。顯然這位殺手也有同感,因為他執行任務時,穿得就像一個觀光客。
漁夫帽,花襯衫加上卡其外套與長褲,沒有鬍子,髮型也毫無記憶點,加上面無表情且寡言,生活周遭出現這樣的人,還真是難以引起戒心(甚至注意力),這樣的人走入人群中,就像雨滴落入水池,劇中更幽默地透過殺手本人描述這身裝扮是「參考在倫敦見到的德國遊客,沒人想跟德國遊客互動」(更幽默的是飾演此角色的麥可·法斯賓達本人是德裔愛爾蘭人,而且定居倫敦)。先是用衣物色調與款式隱形於人群,再用身分設定讓人想主動迴避,如果有殺手最佳裝束獎,他必然是頭獎得主。
拉回到劇情,基本上就是一個殺手某次暗殺任務失敗,讓自己與家人的安全受到威脅,於是展開剷除威脅的旅程。雖然本片評論兩極,有人認為劇情枯燥,沒有殺手復仇劇常見的華麗身手與計謀橋段,就是一個殺手逐步殺光所有目標的直線劇情,但本作改編的同名圖像小說原著,其創作本意就是專注在殺手的內心活動而非外在──當一個人的專業是殺人,他工作時腦中想的會不會是一些日常瑣事?他也有工作時聽的音樂播放清單嗎?他是否用經驗歸納出最有效率的工作流程?是否在冷靜的外表下承受巨大的壓力、並因此產生過動搖?大衛芬奇在2007年看到這故事時,大概也是被這樣反常調性吸引,在歷經一番波折之後,終於在2023年推出他所詮釋的版本。
若期待《追殺比爾》或《捍衛任務》那樣的爽快感,大概會覺得搔不到癢處,起初我也是抱持著這種心態,期待殺手的每句旁白與每個動作都是為了接下來的精采場面鋪陳,但在看完結局搔頭五分鐘後我頓悟了,重點在「敘事者不可信」。
全片中,主角與他人的對話極少,就算有,對劇情推進也無太大作用,反之他的內心世界非常吵,無論是在蹲點、做準備或下手殺人,我們總會反覆聽到他內心的自言自語,說著「保持冷靜,繼續前進」、「拿多少錢,做多少事」,因為他的語調太過冷靜,觀眾很自然地會認為:這是一位冷靜的殺手歸納出的殺手心法,酷斃了!然而這些話語出現的時機,與畫面中的他總是有錯落感,當他說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的時候,他心跳飆到破百;當他說「不可有同理心,同理心是弱點 」時,他稍稍手下留情,以便對方的小孩能夠拿到保險理賠 ; 而當他瀟灑地說「我的程序只講運籌帷幄,刻意全神專注......我不服侍上帝或國家,不擁護任何人......若說我有效率,原因非常簡單粗暴,就是我他媽的不在乎......」話一落地,他射殺失手,倉皇逃離現場。
意識到原來旁白都是他為了安穩內心的精神喊話,方能看見他自律、一絲不苟,小心謹慎且果決的外表之下,仍是一個有缺陷與人性的人,而非毫無感情的殺人機器,也因此更能感受出本片的黑色幽默,以及不知不覺對這個拿錢殺人的殺手,生出一點喜愛與同理。
畢竟仔細想想,殺手的工作和一般人的工作其實有不少相似之處:大多時候枯燥無聊、很多時候在分心或放空,試圖找出工作規則以講求效率,一忙起來三餐隨便吃、永遠睡不飽,有時候也會出包,得要自己負起責任來擦屁股。
結合大衛芬奇與安德魯·凱文·沃克編劇,有麥可·法斯賓達主演,還有蒂妲·絲雲頓客串,再加上netflix的豐厚資金與自由度,這樣的陣容要拍出符合大眾想像、叫好叫座的電影想必並不難,但能將殺手這樣的特殊職業詮釋得像公務員一般,還要讓觀眾感覺不無聊,反而需要精細的編導功力。
簡而言之,這不是一部適合三五好友聚會,或是有陌生人的社交場合適合觀看的電影,這類場合人們注意力多半分散,肯定無法從這部幾乎只有旁白、又沒有刺激大場面的電影中獲得期望中的樂趣,當然,若是大衛芬奇影迷俱樂部,或是殺手工會的聚會,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