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邦(吳慷仁飾)是名聾啞人士,而且他沒有身分(identity),更沒有家人,與他同住的,只有從小相識、情同手足的阿迪。在工作場域中,阿邦被剝削,由於他沒有身分證,所以看到警察時,他只能逃跑(如在洗菜時遇到警察要裝沒事,內心卻心驚膽顫、又如半夜遇到警察臨檢,得要馬上離開租屋處)。相較之下,阿迪的處境好一些,他有出生證明(birth certificate),不用像阿邦一樣躲藏。
本部電影最高潮的片段非「阿邦與法師對談」一段莫屬。無聲的手語,卻是最沈重的呼喊。筆者在標題打著「多元交織」,是為了凸顯阿邦的處境。雖然他與阿迪看起來一樣,都沒有身分、靠打零工賺錢,但正如該片段中,阿邦含著淚、比著手語並告訴法師,他也想正常說話、也想有家人、也想被愛,還有,他也想「好好活著」,阿迪雖然也深陷困頓,但是至少他可以正常說話、他也還有家人,而且如果他願意,他還能獲得身分證。阿邦最後用盡全力說道「我想死」三個字,更讓人能體會到他內心的不甘,以及對人生的怨懟。
阿邦入獄前勤奮工作,為的就是來日能得到身分證、過上好日子(至少不用躲躲藏藏)。然而事與願違,一切都被突如其來的意外給打亂。而放蕩不羈、總是找旁門左道,甚至闖下大禍的阿迪,在看到情同手足的阿邦被判處絞刑,改變過往的自己。阿邦的死亡,換來了阿迪的重生。同時,在與法師那場會談中的宣洩,以及臨死前與阿迪的會面,或許也讓阿邦真正地把心中的怨懟給放下。
筆者覺得吳慷仁及陳澤耀的演技無可挑剔,而配角如Money姊(鄧金煌飾)、社工佳恩(林宣妤飾)等也都讓這部電影更完整。然而,筆者認為這部電影有一些地方似乎可以更好。舉例,阿邦喜歡的緬甸女孩的部分,筆者認為這是為了凸顯阿邦內心對愛情的渴盼,然而電影對此未有太多著墨,甚至十分簡略;此外,阿迪為何那麼不想要見到父親?當然,這是絕對有可能的(且不能想像的),可能他的父親家暴、可能他的父親拋家棄子⋯,然而本部電影未對背景做說明,稍嫌可惜。此外尚有一些小細節及片段同樣讓人摸不著頭緒,如阿迪找律師的片段,筆者認為這是為了凸顯案件的困難性(或是因為他們的身分特殊,而沒有人想要處理這種棘手案件),但在匆忙找律師後馬上連結到絞刑,感覺可以再多做一些連貫,讓劇情更為通順而不至於太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