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佳慧
成大中文系、藝術研究所畢業。進入社會擔任童書編輯、閱讀版記者後,覺得所學不足以解釋觀察到的社會問題,又繼續前往英國學習,獲得兒童文學的碩士跟博士學位。在學術的研究歷程中,從未間斷文學的創作、評論與報導,出版的文類包括文學旅遊導讀《掉進兔子洞》、《走進魔衣櫥》;傳記類《永遠的林格倫》;繪本《大鬼小鬼圖書館》、《親愛的》、《希望小提琴》、《哇比與莎比》;少年小說《金賢與寧兒》,圖文書《天堂小孩》,以及給教養者的《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作品多次獲得金鼎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創作獎等獎項的肯定。 在研究與創作的同時,也體認接觸大眾、落實推廣的必要,二○一一年學成歸國後,在家鄉臺南成立「葫蘆巷讀冊協會」,並著手全民閱讀的基礎建設,在臺灣各地推廣深度閱讀,尤其致力提昇嬰幼兒與兒童的閱讀力。
★兒童文學繪本獲獎作家、兒童閱讀運動前線第一舵手,登高一呼之作!
★特別收錄【幸佳慧繪本書單】,超過200本必讀繪本,幫你教好重要的大小事!
★就讓幸佳慧教你選、教你讀、教你深深討論,和孩子一起守護家園的幸福與希望!
越重要的事,越應該仔仔細細、好好告訴我們的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背三字經、讀論語、拚命寫功課,只跟標準答案做朋友;現在,我們有繽紛的繪本,還有幸佳慧,讓我們與孩子一起重新找回獨立思考的眼界與格局,在世界的舞台閃耀屬於台灣的光。
繪本迷都知道,書裡的畫與故事,都充滿了創意與啟發,大人世界這些重要的事,就請繪本教教我們吧!
拆解超過200本國內外兒童創意繪本,深入議題的核心,一起和孩子細細理解故事,認識大人的世界、聽懂多元的聲音。
§本書特色
書本第一部以六大公民議題為題,分析舉例作品的文圖深度,以理解創作者的技巧與隱含意義,藉由剖析「文、圖、意」三者的關聯,讓作品的層次被看見,第二部則是以歷史面向與科學研究,較學理的深入論述前面談及的幾個概念,並附帶介紹兩位童書作家的公民典範
台灣童書繪本占大多數,翻譯書又高居七、八成,所以藉由繪本接觸公民題材甚多,不亞於教科書,甚至跑在前面引領保守體制與時代,只是不知如何選擇繪本與切題帶讀
§推薦書籍
1.哇比與莎比:作者:幸佳慧、出版社:小天下、2018
歌頌或描繪自然動物生態的作品,都被廣稱為「綠繪本」,隨著時代變遷故事內容還需要對生態發展有更進一步觀察、省思的批判與建設性的呼籲
A.地景變遷:
藉由視覺傳達出地景的變化,幫助孩童聚焦環境破壞的背後因素上思索,感受前後差異後思考生活方式的代價,與有無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推薦書籍
B.珍貴樹林:
時空向度縮小,不攤開歷史性的發展作剖析,而單以都市人的視角描繪城市對綠色的渴望,營造一片綠地花園
§推薦書籍
C.地球暖化
環境惡化,綠繪本對環境生態發展有較深觀察,反省與呼籲的承擔,對暖化議題上尤其明顯
§推薦書籍
D.核能安全
環保意識普遍,反核議題在台灣有數十年歷程,直到日本福島核災問題,才開始真正的重視,在大眾的呼籲下,出版社陸陸續續出版國外或本土創造的相關作品
§推薦書籍
E.再生能源
一百多年前沒人想到寫護樹的兒童故事,暖化或核安更是這十幾年前新興的議題,童書創作者看到失衡生態所帶來的影響,開始對發展主義至上的生活模式有所質疑,開始關注世界各地積極開發再生能源的案例
A.人與動植物是生命共同體
§推薦書籍
B.尊重動物生存權益
§推薦書籍
C.動物與兒童
動物通常都被塑造成陪伴人類的附屬角色,兒童在成人世界處於受規範又無權的地位,所以一旦轉到兒童與動物的關係時,有了相對平等的地位,甚至變成小大人把動物當兒童的角色替換
§推薦書籍
D.動物的主體性
§推薦書籍
十九世紀歐洲殖民地擴張,導致侵害當地原住民生存權,當殖民地成為國家後,逐漸成為國家處理社會正義的源頭,經濟開發誘因導致土地非耕種或居住這麼簡單,使得土地也成為現代社會一項重要的課題
A.人類屬於土地
§推薦書籍
B.居住與土地正義
事實上不只原住民面臨土地正義問題,政府以建設名義與徵收手段來處理土地,也造成人民與公權的衝突對立,土地與居住正義的概念也是值得在正規系統中受到探討
§推薦書籍
A.性別平等這條路,走了數百年
女性要求得自由得先從男性霸權中解放,從語言就可以得知失衡的社會結構,從書本得知當任角色男性優於女性人數(包含動物性別)
§推薦書籍
B.翻轉窠臼的性別
大部分童書作者對自己建構故事與文化語言的因果關係、主動被動關係的敏感度感到不足,少數作者採取姿態去解讀傳統框架,嘗試重新建構性別角色
§推薦書籍
C.性別認同的多元
台灣雖然引進大量外籍繪本書籍,但在選材上受文化差異的牽引,導致有些議題的介紹比較保守緩慢,有關性別的書籍還停留在顛覆性別的刻板印象,同志的議題頂多只是隱藏在多元家庭的概念
§推薦書籍
當一個國家有多族群並存時,少數群族的力量薄弱,容易遭受不平等對待,多元文化論的學說因而興起,以國家政策保障目的在於弱勢能被看見與包容,雖然強調多元文化主義,但在發展上難免有衝突,運作上須磨合,落實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
A.多元群族的正視
在自由主義發展加入多元文化的概念,從形成、討論,再到落實生活教育,需要很長時間的發酵,以繪本創作為例,以前童書內容幾乎以白人為主軸,多元文化後開始出現其他人種,從點綴性的客觀呈現到並置平等,甚至出現反客為主的鮮明變化
§推薦書籍
B.族群排他與融合
種族差異性不管在膚色還是內在價值或信仰,常常是造成衝突的原因
§推薦書籍
C.殖民霸權的反省
§推薦書籍
D.正義轉型的開始
創作者讓讀者看到權力與暴力,如何在族群與階級的意識中運作,如此討論社會正義的需求才會被激發,多元平等的概念才能有效的建構
§推薦書籍
E.社經底層的弱勢
§推薦書籍
F.公民不服與罷工
童書會以不同的方式傳遞被剝削、罷工、革命的方式來改變現狀
§推薦書籍
台灣脫離帝王封建政體走向民主體制的起因,是因為受到歐美文明的洗禮,但台灣也經歷很多階段的突破(EX:選舉、公投),但很可惜不像歐美創作者很自然將記錄轉化到童書,主要是經歷過戒嚴法直到1987年出版自由言論才解除,長期壓制教育導致童書創作沒有勇氣去討論
§推薦書籍
A.人權宣言
§推薦書籍
B.從個體到集體霸凌
性侵、家庭暴力、同儕霸凌,常常因加害者恐嚇或受害者恐懼,不被大眾所看到,久而久之就變成一種禁忌,這迴避態度往往是滋養暴力的沃土
§推薦書籍
C.公權侵犯與國家暴力
§推薦書籍
D.戰爭下的人權課題
長久以來談論戰爭並非在兒童教育被鼓舞的事情,因此台灣童書很少提起此事,而翻譯繪本也只是少數,然而有些民主國家是透過戰爭來爭取人權,而有些國家是透過戰爭迫害民主自由,因此帶領孩童了解民主自由人員等課題,無法迴避戰爭的架構,培養人禍有其敏銳的辨識力
§推薦書籍
中文系統中童書關聯兩個客體(兒童與課外書),不重視童書也很難想像童書與文明之間有什麼關聯,但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就必須從孩童開始,讓他們心中某個神秘角落產生變化,使他們超越疆界的視野
1.童書、推動文明進展的隱型推手
對創作者來說童書是表達對世界感受的平台,對閱讀者來說是一個人在生命初期理解世界的媒材,在台灣教科書是用來應付考試的,而童書是吸引充滿想像樂趣的,反觀西方國家開放的教育體制,教科書與童書界線就模糊許多,或兩者常相互有重疊,EX:在教科書內編撰故事,再往時間推移回到數百年前,JohnnAmosComenius(夸美紐司)主張孩童在樂趣中學習知識,而不是把學習當任務或功課,是現代兒童繪本發展脈絡的源始之一,後來被John Newbery(約翰紐伯瑞)發揚光大
十九世紀上半歐洲的機構組織是當權者施政的場域,執政者利用教育體系實施當權者意識形態,以鞏固政權的正當性及延續性,當時就有知識分子運用自由市場機制所產生的童書,間接制衡或挑戰官方的教育體制與其意識形態
2.英國第一個作家家庭
William Godwin(威廉·戈德溫)說明由國家控制的教育系統是危險的,應該另設其他以選擇且是自由的教育制度,想像力是人類重要的資產,而教育需要出自兒童自主的學習動機,因為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心智與溫暖的心靈,而他的老婆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瑪莉·沃斯通克拉夫特)也是知識分子,很可惜在生產過程中因為感染而過世,而女兒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也是知識分子,第二任妻子(瑪麗·簡·克萊爾蒙特)是當時英國唯一的女性出版商,跟William Godwin一起開設另一個書店(跟第一家書店名子一樣是兒童的書店)
新的價值與觀念透過自由市場的暢銷圖書或少年小說,爆發力無遠弗屆,滲透力與影響力往往大於體制內需要審查的書籍,而推動社會改革隱藏卻有力的推手
1.文學作品的力量
科學驗證閱讀有品質的文學會比其他小說、非文學作品,在感知與認知能力的表現還要突出,在認知心裡學來說,當一個人心智理論不完整,認知發展也可能不健全,造成難以順利融入社會的集體生活
2.好作品的活性機制
因閱讀不同類別文章造成心智理論能力差異並非新發現,好的作品以不同的動力結構刺激讀者的對應能力,優質的繪本除了提供故事表層的社會結構模式,在文學與藝術結合下透過合作與交互作用,提供讀者觀看情境的樣貌、視覺與或性機制,比起單一文字表達更多元,讓兒童在情緒辨識、信念理解、移情作用與意圖推論等發展上,發揮有效的優勢
3.閱讀與高階心智能力
閱讀因為讀者能力不同造成的成就能力也有差別,也就是說讀懂資訊性的文圖資料,與文學性的文圖作品能力不相同,讀懂資訊性的文圖資料只需仰賴結構裡的基本認知與記憶層運作,而文學性的文圖作品能力就需要全面性的運作,因此除了閱讀還要深入內部機構去思考、感知與評論,也就是說作者透過作品表達觀點,讀者不但察覺意識,且能讓自己的價值觀與作者價值觀產生交流與反應,更重要的是進行主動性的思辨與評判,創造思維與鑑賞能力
童書作為文學的一種,能帶來特別的能力,進而推動文明巨輪的隱形推手
1.兒童的力量
聯合國教科文學單位有個IBBY組織主張,每個孩童不管附貴貧困、身處於安全或危險、有家沒有家,都有權利成為一個名讀者,在1967年起4月2號(安徒生的生日)訂為國際童書日,每年都會邀請世界著名童書創作者傳達理念
推廣童書閱讀最珍貴的地方,在於需要不斷被童書作品提醒,隨時保持孩童這股源生的純真與勇氣,面對體制傾頹及成人虛偽狡詐作為時,依然時時警醒勇於對抗,這是公民精神的基本要素,也是閱讀就是力量的寫照
2.邁向世界公民之路
每個國家或地區因體制不同,形塑的公民定義也就不同,隨著前人的努力(人權運動)、國際組織的約束與運作,以及資訊的普及(電視及網路),加速喚醒封閉人民的速度,促進大規模的公民革命(EX:2010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2011埃及等國發生的民主革命),隨著各地域的政治體制傳染同時,跨越組群與國家的世界公民概念也形成,另一個以更大時空為背景的責任分享"地球公民"因應而生,用繪本與孩童討論,能增長心智能力同時培養獨立思考的公民素質
好的作品不少,但寫出社會性及有深度的作品,加上為人又與作品內涵一致的作家更少,
1.兒童至上的Astrid Lindgren(阿思翠.林格倫)
出生1907年的瑞典,在1944年空閒寫下給女兒隨口講述的故事,後來被女兒拿去投稿,於是長襪皮皮繪本就此誕生,內容說出孩童想玩樂、創造、自主學習的心聲,更重要的是在樂趣表層下鋪設嚴謹的社會價值觀,因此表面上的顛覆與失序,其實藏有發人深思的訊息
1976年由於政府新稅法要自由業者繳1.2倍的稅金,於是他寫了一篇"金錢世界裡的磅礡婆沙(Pomperipossa in Monismania)"投稿報紙,並直接跟政府官員一來一往激辯,直到政府出面認錯道歉,1978年瑞典受邀頒給Astrid Lindgren"出版協會和平獎",Astrid Lindgren在領獎時發表一篇"絕不施暴"的講稿,也促使瑞典成為世界第一個零體罰法案的國家,1985年投稿報紙發表"牛兒與草原需要彼此",促使制定動物保護法(林格倫法)
由於版稅收入可觀,但從不改變自己的信念與習性,因為怕被金錢所吞噬,所以不曾改變住所直到離世,也長期低調捐獻瑞典或其他國家的弱勢團體,2002年瑞典成立"林格倫紀念獎",對象不限於童書創作者,獎金之高僅次於諾貝爾文學獎,也在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2.公民至上的Philip Pullman(菲利普.普曼)
1946年出生,是英國當紅的少年小說作家,最有名的作品是"黃金羅盤",2003年BBC舉辦大閱讀活動票選為第三名(前兩名是魔戒、傲慢與偏見),2010年英國政府要縮減預算,"閱讀起步走"計畫也包含其中,Philip Pullman挺身重砲當權者,當時Philip Pullman是唯一的兒童文學作家,隔年2月便救回一半的預算
2009年英國政府要求童書創作者參加計畫保護孩童計畫,必須簽署計畫文件及交代行程,還要繳交金額支援政府,Philip Pullman扮演號召角色抗議,導致政府中斷此計畫
2008年美國圖書館審查制度導致黃金羅盤抱怨申訴排名第四,Philip Pullman表達反感,表示禁書只會讓人遠離圖書館,2009年晉升挑戰書名單第二名,(上榜單的書幾乎都是時代必讀的經典好書)
2011年英國地方圖書館面臨關閉,Philip Pullman舉辦年度研討會,以討論如何拯救圖書館,特別出席會議聲援與鼓舞大家,所以有圖書館員與支持者湧現奔走,救回一些地方圖書館
由於Philip Pullman屢次為一些牽涉思想自由、社會或兒童福利等公共議題揭竿發聲,媒體上時常看到Philip Pullman簽署與重話,許多國家也因Philip Pullman行動導致改善或改變,2004年英國女皇頒發大英帝國勳章,2005年獲得林格倫紀念獎
書籍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國家,早期的書本資源都被少數人所控制持有,西方國家就算資訊公開還會設置階級制度,導致掌握知識也不能動撼階級的區分,東方則是玉石俱焚將書籍焚燒,所以早期知識的獲取並不是普及,隨著時代的變遷(造紙術發明、網路的普及)與前人的改革努力,讓獲取知識不再是難以取得,隨之要注意的事情,反而是如何分辨知識的真偽,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一個課題,唯一不變的是每個人都需要且渴望獲取知識
之前介紹書籍(“親子共熬一鍋故事湯”)內容比較適合幼童,這一本書籍“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比較適合年紀較大的孩童,本篇撰寫的內容著重在於作者介紹那些書籍,如何與孩童介紹作者推薦的童書繪本,就需要打開實體書籍本去了解
內容有講到一個比較擊中我內心的想法,就William Godwin說“由國家控制的教育系統是危險的,應該另設其他以選擇且是自由的教育制度”,資訊的獲取不該僅限於國家教育系統,課外讀物也不是洪水猛獸,以前家長只希望孩童把學校的書讀好,課外讀物都是影響孩童的阻力之一
我記得小時候發現教室後面有一個小小的書櫃,裡面有少量的課外讀物,第一次看完欲罷不能,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內容也不像很多家長所說的玩物喪志,比較可惜的是書籍的獲取也僅限於小書櫃內的幾本課外讀物
到了較年長的時候,發現原來多看課外讀物之後,用字遣詞上更加豐富,所說的話與所寫的字,不再是白話文內容直白,造成的影響甚遠,所以閱讀真的很重要
我很推薦”幸佳慧”的書籍,“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讓家長們更了解如何與孩童介紹繪本,比較可惜的是有些書籍年代久遠,不容易找出原始的版本,熱門的書籍幾乎是第N個版本,更何況冷門的書籍可能再也沒有辦法出書,有些推薦的書籍尚未出中文書,這也是很可惜的事情,有需要的家長不妨可以參考看看
如何出版社
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 網站:中文(誠品、博客來、圓神書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