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有教育意義並不罕見,但有教育意義之餘有趣而且是小品免費遊戲就很少見,由公視團隊打造的《青春網戀模擬器》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在《青春網戀模擬器》,玩家將扮演一位15歲剛與男友分手的女高中生,經朋友介紹下開始玩交友軟體,途中認識到一位很合眼緣和很談得來的男生,兩人自自然然成為情侶,不過男生的要求令女生很困擾,而扮演這位暈船女孩的玩家,必須為其選擇聽從與否,最後走向不同的結局。
根據選項的不同,玩家大致可飾演兩種性格不同的女主角——滿喜歡那位很合眼緣和很談得來的男生,但總覺得有些地方怪怪的,令自己有一剎那抽離關係的女生,或暈船暈到不要不要,對男生死心塌地的女生。截然不同的性格,讓他們走向迥異的結局,但是他們要面對的事情是一樣的——被男方質疑對彼此的關係不夠忠誠,需要「承諾」證明自己的真心,對當前想維繫關係的女生來說,是急切的兩難;而只是跌得更痛, 才能進入故事想告訴玩家的結局——青春可以甜蜜,卻可以瞬間變成修羅場,毫不簡單。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講座、廣告、宣傳片、紀錄片、電影和遊戲都是不錯的媒介。
《青春網戀模擬器》顯示遊戲作為教育用途工具時的獨特之處——以第一人稱和玩家自行操縱,代入一名在交友軟體治療情傷的女生,經歷在交友軟體結識伴侶,最後遇上兩難的故事,除了讓性格、年齡相近的玩家引起共鳴,即使在身份在性別上與主角有很多差別的玩家都能了解網戀個案的兩難之處。
為了讓玩家更快代入故事,了解故事的進程,作品有一些細節上的安排:男生想討女孩歡心而說的情話和套話層層遞進、利用音樂表達主角當下的感受——寫意、浪漫或恐怖、衣服的不同配搭來襯托女孩初次約會的緊張,也有各種色彩與圖形表達劇情發展,令玩家遊玩時容易理解、代入女主角的感受。
這個以情傷小女孩為第一視角的遊戲,最大受眾很有可能不是故事的女主角,而是女主角未來或現在的父母,或身邊的人,受眾之廣更顯它的教育意義——以「自己親身經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或當代防範這些事情發生,發生了又應該如何去做,讓身邊的人多一份同理、同情心,一同去解決問題,也避免自己有意無意成為加害或被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