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嘗試用最好的方式總結這個問題。
偶然發現這個研究機構發表了這篇文章,非常的棒,跟大家分享。
深色面積增加代表美國股市表現相對更好,而下降則表示美國表現不佳。
我們可以將過去125年分為八個階段。
一戰前 (1914年以前)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資本可以在世界各國之間自由流動。外國股票和債券可以自由在其他交易所上市,以不同的貨幣上市並支付股息和利息。當時巴黎和倫敦是最繁榮的資本市場。股票表現在不同國家之間相差不遠。因為資金自由流動,一個國家的股票回報率較低,就會吸引資金撤回並投資於另一個國家。大部分回報以股息形式,而非資本增值形式出現。因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回報差異很小。
一戰爆發後 (1914年之後)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大多數的股票市場關閉,各國限制了資本自由流動。曾經是一個單一大型國際股票市場,變成了數十個個別市場。
一戰結束後 (1920年代) - 資本流向了勝利者,尤其是向美國,它向歐洲國家借了數十億美元。美國經濟和股市在1920年代劇增。
大蕭條 (1930年代) - 狂熱的二十年在一場崩盤中結束,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在1929年至1932年間下跌了超過85%。大蕭條籠罩了美國經濟,投資者在1930年代紛紛逃離美國股票。
二戰後 (1945年代) - 戰後青壯年勞動力從戰爭中回到美國,經濟開始起飛。
滯漲年代 (1960~1980年代) - 越戰、石油危機、金本位脫鉤等事件影響,美國經濟不好,股市表現也不好。而同時其他新興市場正在開放經濟、國際貿易與資本市場。這段期間美股表現落後了。
網路起飛 (1990年代) - 1991年出現了www,此後十年互聯網和通信產業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的最大功臣。新技術推動了美股的輝煌與狂熱。
泡沫破裂 (2000年代) - 互聯網泡沫破裂後,資金回流到歐洲與新興市場。早期許多台灣人透過銀行投資的新興市場基金,這段期間獲得不錯的回報。但由於股市不成熟、經濟也仍有許多問題,資金很容易會撤走,加上匯損問題,後來也都跑輸了美股。
Ray Dalio也說過,「關於資產配置,專注在對的區域市場」。
實際上,可能更多。
我們早上起床用的高露潔牙膏、上半前喝的星巴克、中午吃的麥當勞跟可口可樂、用的蘋果手機、上班查資料用的Google、晚上回家看的Netflix、一整天滑的臉書IG、還有每一個電子產品裡面的英特爾、超微、英偉達晶片等等。
這些都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創造了很多的GDP。
20世紀,美國的資本主義和開放市場造就了美股市值持續上漲。
原文作者經濟學家 Bryan Taylor研究表示,數據雖然是40%,但其實有很多新興市場設有外國人交易限制。所以扣除這些的話,實際上美國股市佔到60%。
看到這張圖,你第一反應可能會覺得:漲太多了吧!
確實,數值越高可以解讀成越貴。而太貴的時候,股市就很脆弱,一有風吹草動,股市就會下跌,甚至崩盤。
最近兩次的高點就是1999年的互聯網泡沫,美股市值達到整體經濟1.8倍的高位,以及2020Covid後的大放水,短暫漲超過2倍以上。
這數字一直往上漲,看起來有點可怕。
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件事情: 許多美國以外的GDP也是美國公司創造的。這個比例在過去100年間持續提高。尤其是科技公司,近年的國際收入甚至高達6成以上。
推動股價長期上漲的是 — 經濟成長。
推動經濟長期上漲的是 — 科技創新。
大家覺得未來十到二十年,全球科技創新的領導者是誰?
如果你的答案跟我一樣:
美國和科技巨頭七雄 —
英偉達、蘋果、特斯拉、微軟、谷哥、臉書、亞馬遜。
那我覺得你可以考慮,或是繼續堅定投資美股。
感謝您的閱讀。這是我在方格子開張後的第一篇文章。
歡迎追蹤我,讓我和你分享更多關於美股投資的大小事。
關於我 — 理財人妻Vivi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
✅曾任香港百億對沖基金股票分析師
✅曾任台灣外商銀行理專
✅曾任台灣家族辦公室超高淨值私人財富管理分析師
也歡迎追蹤我的 Instagram @wifevivi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