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遇到有智慧的人時,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二十四節氣你可以背得出幾個?」通常人們脫口而出的是:「大寒小寒、大暑小暑,大雪小雪」然後一沉吟,很多人講驚蟄,畢竟這個春雷乍響,驚醒萬物的節氣,畫面感很濃。若再一思索,大多數人會想到四個特別的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其實問這個問題是個幌子,我真正想問的問題是:「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國曆,還是陰曆,也就是我們通稱的農曆(比如我們常說的農曆大年初一)?」
十個有九個半,那些有學問的人會回答:「當然是農曆啊!」
這時只要我再追問:「每年冬至是不是在國曆十二月二十二日?夏至在國曆六月二十一日?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不是每年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
當這些有學問的人迷惑的點點頭時,通常我會再補上一刀:「其實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日期,是國曆,也就是依陽曆而訂的,不是陰曆。」他們一定一付不可置信的模樣:「可是從小老師就這麼教我們,二十四節氣是老祖宗自古以來依著歲時而耕種生活的依據,是必須翻查農民曆的,當然是農曆啊!」
為什麼這些有學問的人會搞錯,多年前我曾寫了一篇文章:「咦!節氣不是依農曆訂的?」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咦!原來節氣是依國曆而訂的
讀國中的雙胞胎女兒看著窗外凡那比颱風的狂風大雨,A寶有點擔心:「不知道颱風過後的雨,會不會影響到中秋節與爺爺奶奶的聚餐?」B寶跟著說:「我們老師說,自古以來農曆的春節與中秋,是全家團聚的日子,就像農曆的二十四節氣ㄧ樣,我們的老祖宗跟著這些節氣決定生活起居。」
我聽到她們的對話,忍不住插嘴:「妳們老師說錯了喔!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訂定,依據的並不是農曆,而是國曆!」
AB寶倆人同時反駁:「我們老師不會說錯的啦!而且從小每個人都知道二十四節氣,就是農曆嘛!難道大家都錯了嗎?」
我有點得意地說:「以為二十四節氣是依農曆的日期來訂,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盲點。ㄧ般所謂國曆,就是陽曆,也就是太陽曆;農曆就是陰曆,也就是月亮曆。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圈來計算,真正所需時間為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我們簡化成一年為365天,然後累積四年多一天,放在2月第29日,稱為閏年。至於陰曆,它是以月亮繞地球轉一圈為一個月,然後十二個月為一年,月亮轉一圈大約是29天12分44秒,因此,陰曆訂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日,一年才354天,所以陰曆不是累積幾年才多一天,它是用閏月的。」聽到這裡,AB寶還是不太懂:「然後呢?這跟節氣有什麼關係?」
「24節氣就是古人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段落的一種表達方式,根據的是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弧度(而不是月亮繞地球的角度)等分為24份,也就是ㄧ個圓周360度,每15度為一個節氣,也就是ㄧ個月有兩個節氣。不過因為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是橢圓型的,有一點傾斜,所以每個陽曆的節氣日期會有一天或兩天的變動,不過,與陰曆比較,節氣在陽曆來說,是相對固定的。比如說,每年我們清明節掃墓時,不都是四月五日嗎?荒野保護協會舉辦了很多年呼籲節能減碳的大活動「夏至關燈」,夏至是一年白天最長晚上最短的一天,不都是6月21日或6月22日嗎? 」
AB寶恍然大悟:「真的耶!我們也是每年十二月22或23日冬至吃湯圓耶!」
A寶有點疑惑:「為什麼要訂出二十四節氣呢?」
我猜測著說:「古代人類在長期的採集或漁獵以至於進步到畜牧農耕的生活,發現太陽東升西落、月亮的圓缺、氣候的寒暑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若是善加利用這些天文曆法的知識,對於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這些曆書是供識字有文化的人看的,一般廣大的農民大都不識字,所以就將這些天候變化的知識變成口訣、諺語,讓大家可以口耳相傳,讓偏鄉的農人也知道什麼時候種什麼?什麼時候要注意什麼事?所以根據二十四節氣衍生了許許多多的諺語,這些諺語簡單順口,很方便流傳和記憶,傳統上一直是農民的知識寶庫。」
B寶有點挑毛病地問:「可是台灣的氣溫跟節氣好像不太合耶!像8月7日立秋,應該算是秋天了,可是一直到現在九月中了,卻還熱得不得了!」
「沒錯,二十四節氣主要是反映了黃河流域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的關係,對於其他地區,有些現象適合,但有些節氣就不一定合用了。不過這種現象我們老祖宗也發現了,所以不同地區流行的諺語是不同的,比如以種棉花為例,棉花要在攝氏12度以上才能種,所以華中的諺語是『清明前、好種棉』;華北是『穀雨種棉正當時』;到了台灣的平地,幾乎一整年大半時候都算是黃河流域的夏天,節氣無法當作我們農耕的指導。」
B寶追根究底的問:「那為什麼會形成清明節祭祖的傳統?」
我回答:「我想從立春開始,接著雨水、驚蛰、春分、一直忙到清明,等於春耕告一段落,稍稍有一些空閒,這時候算是從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係中,再度可以關注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談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源頭也最重要的當然是追溯自己的來歷,同時也讓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有哪些親人,於是大家回到宗祠祭祖墳,分枝散葉到不同地區奮鬥的親人得以共聚ㄧ堂,這就形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與儀式,大人也藉此傳承先人的生命經驗,凝聚家族的情感。」
雖然現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已經脫離農耕與土地,我們的食衣住行也不再依循二十四節氣來運轉。但是我們若能從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的循環中,體會到自然的節奏,讓自己依時吐納,活在當下,重新看到人與自然萬物及太陽運轉的關係,那麼或許才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生命節奏,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