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導讀:
【阿羅漢】:阿羅漢是聲聞乘四果中四果之名,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生不滅」。小乘佛教又稱之為「無學」,指的是證得阿羅漢果者,已超出三界,斷盡一切煩惱,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所學習。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阿羅漢意譯為「無生」,無生則無滅,無生滅心,故無所得心。若有法名阿羅漢,則是所得心未除,不名阿羅漢。
【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則是有能有所,有能得之「我」,有所得之果位,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相。李文會註曰:「問第四果阿羅漢者,此是梵語,由須菩提當此果也。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實無有法者,謂無煩惱可斷,無貪瞋可離,情無逆順,境智俱亡,豈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無得道念,若於道有得,於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
【無諍】:諍是諍論,煩惱的別名。無諍,安住於空理,無我無人,彼我俱忘,一相平等,無有對待分別。觀無相理,以自性菩提般若之智,令自心眾生,念念常正,不令邪起,隨順法性,自性自度,無有煩惱諍。又觀諸眾生,多行憐愍,善順群心,使其不生起諍心,令一切有情不生三毒,不起煩惱,無有鬥諍。
【三昧】:梵語三昧,亦云三摩地,此名正定、禪定。正定者,心心無生滅;禪定者,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亦名正受,定心離邪亂,謂之正,無念無想,納法在心,謂之受。
【無諍三昧】:阿羅漢又名「無生」,心心無生滅,正定之謂也。定心離邪亂,謂之正,自度自心眾生,無有邪亂,無有煩惱諍;無念無想,納法在心,謂之受,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和光接物,善順群心,使其不生起諍心。以是義而言之,無諍即正受,正受名三昧,是言無諍三昧也。《金剛經六祖口訣云》:「無諍即是清淨行,清淨行者,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諍,有諍即非清淨道。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諍行也。」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住無諍三昧,人中須菩提,善男子最為第一。須菩提另有「解空第一」之美名。佛陀諸大弟子,各有一能,皆稱第一。阿難是多聞第一阿羅漢,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通第一,富樓那是說法第一,迦旃延是論議第一,摩訶迦葉是頭陀第一,阿那律是天眼第一,優波離是持戒第一,羅睺羅是密行第一。人中最為第一,住無諍三昧,無諍即是清淨行,自心歸依淨,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是「眾中尊」。《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云:「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離欲」,永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三有欲。離三有欲,自心歸依正,性使化身行正道,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是「離欲尊」。《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云:「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義淨法師譯曰:「世尊!我是阿羅漢,離於欲染,而實未曾作如是念。」是於念而無念。 李文會註曰:「三昧者,梵語也,此名正定。心心無生滅,名為正定,故云三昧。人中最為第一,離欲阿羅漢者,能離一切法,亦無離欲之心。微細四相,皆已滅盡,愛染不生,故謂之離欲耳。又曰無我心寂,不作是念,我是離欲得道果者。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滅,不名離欲阿羅漢也。」
【樂阿蘭那行者】:樂是樂於。阿蘭那是梵語,即言「無諍」。見於修為者曰行。「樂阿蘭那行者」意思是樂於行無諍清淨行的行者。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諍,即非樂阿蘭那行者。聲聞乘四聖人,皆離身見,無我無人,於念而無念,於證之時,皆不作是念我能得果,實無有法名須陀洹,乃至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若是念生,有我能取果之心,即同凡夫。四果未嘗無,是原不作念也,不作念則無有果相,無相則無取,無能取之我、無所取之果,能所心滅,證即無證。
【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須菩提修因證果,成就第一離欲阿羅漢,四果未嘗無,是原不作念也。那麼修行呢?修行豈謂無,亦是原不作念也。以是義故,須菩提樂阿蘭那行,不作是念行阿蘭那行,須菩提實無所行。如是心無生滅,住於無諍,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李文會註曰:「心若作是念,心有生滅,即是有諍心。須菩提實無所行,是無生滅,所以佛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