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我們活在什麼樣的星球?想像有一架飛機緊急降落並斷成三截。當機艙濃煙密布,裡頭的每個人都了解到:我們得逃出去,這時會發生什麼事?
在星球A上:乘客們問旁邊的人有沒有事,那些需要援助的人第一批獲救脫困。
在星球B上:人人都只顧自己性命,恐慌爆發開來,出現大量推擠,孩童、老人和行動不便者被人們踩在腳底。
在看過許多新聞媒體對於推擠而造成人們相互踩踏的報導,多數人會認為我們是活在星球B上。然而,活在星球A上才是我們社會的真實樣貌。如:美國911恐怖攻擊時,當世貿雙塔失火後,數以千計的人仍冷靜的走下樓梯,並讓路給消防員和傷者。本書所要扭轉的正是這根本卻又被忽視已久的問題,即人並非天生是自私、貪婪的,而是合作、善良的。
本書副標題為:「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作者為荷蘭的歷史學家、作家、記者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 1988-)(跟我同年生0.0)。作者從人的自然狀態開始談論,傳統上對於人自然狀態有兩種描繪,即霍布斯(Hobbes, 1588-1679)與盧梭(Rousseau, 1712-1778);前者是相信人性惡毒的悲觀主義,後者則是相信人人內心深處皆善良。盧梭認為,文明根本不是人們的救星,反而正是毀了人們的元凶,人正是因為這些制度才變得邪惡的。如:從採集游牧走向農業定居,使人們更靠近自己的排泄物與馴養的動物(人獸交),整個城鎮成為了促使細菌、病毒突變的巨大培養皿。另從公有財產走向私有財產制,促使不平等發生(富二代),加深貧富差距。
「誰來說文化的故事,誰就真的支配了人類行為。」
書中舉出許多文學、心理學與社會學上對於人性自私、貪婪的描繪與實驗,並試圖一一突破、還原真實,以建立新的現實主義。以書中例舉之文學與心理學案例為例:
文學上有名的《蒼蠅王》(1954),描述幾個男孩在一座荒島上,最後因人性的黑暗面導致文明被野蠻與暴力所代替。真實的《蒼蠅王》發生在1965年6月,東加首都努瓜婁發(Nukuʻalofa)6名寄宿學校的學生。那天,因受夠學校的供餐(是多難吃XD),決定駕船出航(合法嗎?),卻遇上風暴,最後飄流8天到阿塔島(`Ata)上。6名男孩孤守島上1年多,直到隔年9月獲救。真實的《蒼蠅王》最後建立了一個小社區,有菜園、挖空儲水的樹幹、健身房、羽球場、雞舍和一堆不熄滅的火,全憑手工(一把舊刀片)並分成兩隊來工作。若有爭執,會以強行暫停的方式來解決,等雙方都平靜後(約4小時)再互相道歉維持友情。
另心理學上有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1971),由自願的大學生充當6名獄卒和6名囚犯,並由研究者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津巴多(Zimbardo, 1933)扮演典獄長,其學生扮演副典獄長。獄卒在沒接收到任何指令下,自行訂出了維持的規範與秩序,並對囚犯施行懲罰和羞辱,其中一位囚犯在第2天便開始發脾氣大吼、崩潰,實驗直到第6天才被迫結束。
事實上,獄卒們並非自然而然的成為施虐的「強硬獄卒」,而是受到津巴多的指示,在實驗前事先和獄卒開會,指示他們的角色,如:有效運用鎖鏈和警棍,與抹除囚犯的個體性(以號碼命名、穿著制服),並擬了一套劇本,如:凌晨2點半和6點點名,讓囚犯睡眠不足,使其產生厭煩、沮喪、害怕與無力感。而某囚犯在第2天發脾氣大吼、崩潰則是裝出來的,因其原先以為可以在裡頭有時間準備考試,結果津巴多不讓他帶課本,他就決定到此為止(認真的好學生XD)。其事後表示實驗第1天時感覺很好玩,有機會能夠尖聲慘叫,裝出歇斯底里的囚犯。由此可知,其實驗早在一開始就不中立,參與實驗的對象(獄卒與囚犯)猜到了實驗的目標行動,並期望為研究做點什麼,故皆如演戲般配合演出。
多年後,英國廣播公司重複了監獄實驗,只是未事先跟獄卒說要做什麼。實驗第2天,獄卒拿食物給囚犯。第4天,獄卒與囚犯相互討論實驗結束後去酒吧喝酒。第5天,某囚犯提議設立民主制度。第6天,某些囚犯逃出牢房到獄卒的食堂和獄卒抽菸。第7天,整個團體投票支持設立公社。結論是,如果把普通人孤立起來放者不管,什麼是也不會發生,甚至會成立一個和平主義的公社。
「學校是讓你相信你需要目前此般社會的廣告公司。」、「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會對社會有義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何謂真實?研究時常是為了凸顯不同、放大差異而實驗。新聞則是越例外、越不平常、不普遍,新聞價值越高。經濟學預設人是理性人,即自私、貪婪的人。資本主義靠胡蘿蔔(錢),共產主義靠棍子(懲罰),雙方都同意一個基本前提,即人不會自我推進。如此的社會使得78%的人認為別人比自己更自私自利。然而,正是因為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看待世界,世界就變得如此,如同吸引力法則,沒有什麼比「因為想做而做」更強大,是時候扭轉我們所相信的世界了。
人類在演化上,好鬥的個性繁衍機會較小,和藹可親則繁衍機會較大。故人類變得越來越友善、產生越多的血清素和催產素、越久的幼年期、越女性化和幼年化的外觀、及越好的溝通能力,並強化了與他人相互學習、建立關係的能力。如:今日仍以採集食物為主的部落裡,死於暴力的比例僅1%。另訪問二戰老兵,只有約13%~18%的人曾在戰爭中開過開槍。因此,人類是天生團結、容易相信他人的動物,而非自私、暴力的動物。若要說有哪個特質是所有恐怖分子都具備的話,那就是他們都很容易被影響,因他人的看法而動搖,被威權者所說服。他們渴望被家人和朋友看到,希望被他們公平對待。
挪威監獄的獄卒(40%為女性),在經過兩年訓練課程後,學到如何和囚犯交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羞辱他們。結果是,挪威90%的人會在1年內重獲自由,且再犯率比被判社區服務或罰金的罪犯者還低了近50%。「最好的交易是每個人都贏的交易」,不只監獄,社會(學校、企業)透過「接觸」溝通、互動、產生關係、理解,弭平彼此的偏見、仇恨或種族主義。讓文明不再是「飾面理論」(veneer theory)下的文明,即認為文明只是一層薄薄的飾面,只要稍稍刺激一下就會崩裂。而是真正可長可久、深厚的文明。
最後,笛卡爾預設世界有個無限實體且良善的上帝存在,其保證了「我」的存在,使我不是在夢中或被惡魔操控。然而,世界為何還會有惡的存在?本書認為二戰德軍能有如超人般戰鬥的真正理由不是反猶太思想或意識形態,而是友誼。從現實看,善在數量上遠遠勝過惡,恰證明了良善上帝的存在。惡不過是善的缺乏或受他人、規範影響下的結果。
在人工智能持續發展的今天,人類會被AI取代的可能性在於,只注重外在而忽視內在、只注重物質而忽視精神,如同在零工經濟下(外送員、Uber司機),只注重評分而忽視其背後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具有情感(同情心、仁慈)的人。當我們只看見外在一切可量化、可觀察的世界,忽視人所不可見的情感與獨立思考時,人類也就無異於AI了。
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