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思辨》談建築經濟學

2024/03/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經濟學是當代的「通識」,是每個人、每個專業都會碰到的知識。不管政治體制為何,資本主義已然讓經濟的市場供需成了世界語言。然而,大學建築系卻沒有一門「通識建築經濟學」的課,導致初出社會的建築新鮮人,不知道為什麼辛辛苦苦念了5年的建築系,到頭來在建築師事務所的起薪卻只有區區2萬6,為理想燃燒生命的同時,卻連個加班費都沒有。到頭來,自己是廉價勞工系或建築系已分不清楚。上述的情形,不過是全球化的自由貿易下「建築經濟」(Construction Economics)的一部分而已,那麼,何謂建築經濟學?


  首先,建築經濟學看建築的角度是從資本主義市場的角度出發,也就是建築是個商品,可被量化、估價的商品。而不是從建築設計的角度出發。雖然我們常說人潮就是錢潮,似乎設計的空間越能聚集人潮便越有經濟效益,然而,建築設計的重點不是經濟效益,而是設計概念與program(使用者)、環境(自然)的關係。


  從資本主義看建築這一商品,便牽涉到此商品的市場類型。市場類型可簡單分為4種,即:1.完全競爭(如:種稻)、2.獨佔(如:台電)、3.寡占(如:政治)、4.獨占性競爭(如:建築師)。建築經濟的市場是哪一種呢?在建築工地的粗工、臨時工是「完全競爭」的,只要有體力,人人都可以自由地成為建築經濟的一部分。而依著作權法規定的建築著作(如:著作人格權、著作財產權、重製權、姓名表示權)、或設計專利(如:施工工法、材料元件、建築模型)則是「獨佔」的。另外,決定哪邊要蓋、要拆、要賣、賣多少的建商及房仲,則是屬相互牽制的「寡佔」市場。至於在《建築師法》的規定下,只有經建築師考試及格者,才能充任建築師,而從事建築師的業務便是屬「獨占性競爭」。


  從總體來看,建築商品的市場是既完全競爭、獨佔、寡占又獨占性競爭的。俗話說,營造業是經濟的火車頭。正因為建築商品的影響層面極廣,建築商品既能是獨一無二的商品、也能是大量生產的商品;既能是生活必需品、奢侈品也能是藝術品。


  那麼,若以個體而言,如何評估某建築的建築經濟?從影響經濟的4要素分析,即:1.偏好(preferences)、2.技術(technology)、3.原賦(endowments)、4.體制(institutions)。建築經濟能夠因為業主的「偏好」(文化、傳統、價值等)而有如此的建築設計、建築規模;因為營建的「技術」(人力、機具、材料、工法等)而有如此的內部成本;因為環境的「原賦」(地質、氣候、鄰里社區、房價、交通等)而有如此的外部成本;因為建築的相關法規(建築技術規則、都市計畫法、土地使用管制規等)及稅制等「體制」,而有了商業模式的考量。


  除了評估建築商品的市場類型及影響經濟的要素外。我想像中的一門「通識建築經濟學」課程,主要在教導以「經濟思辨」在基礎的經濟學知識之外,延伸探討「建築的」經濟行為。


  例如從市場經濟能夠談論:建築的價格如何決定(供給和需求)?建築如何估價、如何計算折舊?介紹建築的相關稅制(建物的房屋稅、土地的地價稅、建築師事務所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建築師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等),並談論減稅是否合理(如:取得綠建築標章可申請減徵房屋稅)、談論稅制背後設計的目的(如:重複課稅是因為政府服務的內容不同)。或從資本主義的貧富差距、剝奪感談論何謂公平(貧富差距不要過大、錢是靠自己賺的、社會有流動的機會等)?有錢人如何逃漏稅(捐骨董、捐公設保留地、減稅、信託贈與、海外法人等)?如何實現居住正義(如:國家有那些制衡資本家的手段,課累進稅、勞基法等)?到建築師開業是否是門好生意等。


  在學習「通識建築經濟學」之後,是否剛畢業的建築系畢業生便能夠加薪了?重點不是加薪(不過倒是可以理解為何GDP漲了20年,薪資卻原地踏步20年),而是在全球化的自由貿易下,國際貿易就是人際貿易,從經濟的角度思考作為一位建築系畢業生或初任建築師的價值或優勢是什麼?或在網路經濟的時代,如何開創網路經濟的建築業(YT的一日建築師、建築師說真話、建築英文、超建築少年)?當我們知道市場的限制在哪(有些事本質不是錢),才知道如何取捨,以及在喜悅與成本間尋求平衡。

參考資料:

開放式課程─《經濟思辨》/朱敬一

2020/2/21

3會員
523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