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瞭解德皇威廉二世與一戰前後的歐洲局勢,看過不少資料,包括John Röhl與Christopher Clark的論戰,都讓人沉醉不已。後來自覺歷史散文的功力甚差,研究歷史的熱忱便大為減退,撰寫歐洲史的動力,後繼無力,而沒有持續下去。來到方格子之後,才再度燃起撰寫歐洲史的熱情。
這兩位學者皆是任教於英國的歷史學家,二人背景卻耐人尋思︰John Röhl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英國人;而Christopher Clark是雪梨人,妻子是德國人。他們所研究的對象——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英德混血。
德皇威廉二世,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孫(在歐洲不分堂表,孫子也無内外),亦是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的長孫,無論父系還是母系,都是歐洲當時最强盛的王室。網上盛傳一則英式幽默,要不是當時英國王位繼承順位是兒子先於女兒(維多利亞女王與伊莉莎白二世的繼位,都是因爲她們沒有兄弟),若按今天的法規,威廉二世便是下一任英國國王,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查資料時,曾經看過一部記錄片,John Röhl翻閲一叠德皇威廉二世寫給母親的信件(以英文書寫),從中見到慈母心腸。當這位史家打開這份史料時,滿眼所見,都是母親改正兒子錯誤文法的字跡,其他尖銳的政治批評,她都忍住了。
看到這一段時,很想把它寫入小説。
當年,英國維多利亞長公主,嫁給普魯士儲君腓特烈三世時,是身懷使命的,她想仿照英國的模式,將德意志君主立憲化,但普魯士始終停留在軍國主義之中,歷代普魯士國王被Christopher Clark戲稱為︰
只有睡覺時才會脫下軍服的君主。
她嫁入普魯士後,也曾經歷過不少高光時刻,目睹了德意志在普魯士的領導之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在軍國主義文化與軍備競賽的政治局勢包夾中,她也眼睜睜地看到德意志在自己的兒子統治之下,走向窮兵黷武的絕路,終其一生無力力挽狂瀾。
而公主這份使命感原本來自父親——艾伯特親王,維多利亞女王的王夫。他出身於德國一個小邦國,德意志這塊土地盛產聯姻公主,德意志境内小邦林立,這讓各國王室有了多重選擇的機會,因此歐洲各國王后無不出自德意志小邦。
俄羅斯歷代沙后如是,英國歷代皇后亦如是。
有趣的是,英國王夫的選拔亦是如此,英國人選秀的目光朝向德意志小邦。據説維多利亞女王原先中意的人,是俄羅斯皇儲亞歷山大二世,這註定是無果的戀情。
艾伯特親王出身於德意志小邦科堡(Coburg),這個國家全名︰Sachsen-Coburg und Gotha(後來成爲英國王室的姓氏),同時也是維多利亞女王母親的娘家,他們的婚事由女王的舅舅促成。女王舅父是爲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長年資助困頓於英國的寡姐與孤兒維多利亞。他同時也是英國女王儲夏洛特的丈夫,後來夏洛特公主因難產而早逝,沒機會成爲英國女王,利奧波德一世便將目標放在自己的外甥女身上(而因公主早逝,她的鰥夫日後卻被比利時相中,擁立爲比利時國王)。
雖然自古以來,表兄妹結婚可謂歐洲王室主要的聯姻手段。然而出身德意志的艾伯特有點特別,不但努力贏得英國人民的認可,舉辦萬國博覽會,將英國的工業革命推到頂點。他心中還有一個願景,希望德意志地區也能民主化,在他「嫁」到英國之後,期盼德意志依照不列顛的路徑,走向君主立憲之路。
史稱科堡計劃(Coburger Plan)
推行這項計劃的人,除了艾伯特親王本身之外,還有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維多利亞女王的舅舅,艾伯特親王的叔叔),另外一位就是德皇威廉一世的皇后,奧古斯塔公主。她出身魏瑪小公國,自幼卻受自由主義思維熏陶,支持普魯士民主化,敵視俾斯麥。於是,艾伯特親王與比利時國王拉攏奧古斯塔皇后,極力促成,長女與普魯士王儲腓特烈的婚事,無不與此計劃有關。
時過境遷,艾伯特親王離世,德意志統一,然而不幸的是,維多利亞長公主的丈夫腓特烈三世登上皇位之時,卻業已病入膏肓,在位僅僅九十九日,被稱爲百日皇帝。
繼位者,即爲兩人的長子——威廉二世,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狂人,極度厭惡嚮往自由主義的父母。在父親駕崩的那一刻,命軍隊包圍波茨坦新宮,搜查父親留下來的文件。而他的父母似乎有先見之明,早在前往英國就醫時,就將重要文件携往英國存放。
威廉二世與自己的母親,政治立場相左,强烈反對自由主義,蔑視來自英國的一切。他出生時胎位不正,由英國醫生接生,胎兒臀部先出產道,左臂受到嚴重的拉傷,導致威廉左臂終身殘廢。公主爲了兒子的手臂,用盡各種醫療方法來醫治他,包括以剛死的兔子來活化麻木的手臂,也讓他受盡各種折磨與痛苦,這種下了日後母子敵對的種子。
後來,他的父親罹患鼻咽癌,而維多利亞公主卻不信任柏林醫生的診斷,毅然決然帶著腓特烈前往英國就醫,因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威廉主觀認爲,英國醫生不但害得他殘廢,也害死了他的父親。
追究其根源,這些悲劇都來自他那個鄙視德意志的母親。
然而身爲兒子的他,對母親的態度,在内心深處卻存有許多糾結與矛盾。痛恨母親的同時,又極度地渴望母愛,從這叠書信,可以窺見一斑。這種糾結也反映到日後英德的外交關係,德皇對英國,簡直可以用「愛恨交加」一詞來形容。
1901維多利亞女王氣絕於德皇懷抱中,德皇母親也追隨女王的脚步,撒手人寰。他的舅舅愛德華七世繼位,母親與長姐都不在了,顯然國王不願再顧及甥舅之情,打破英法世仇,與法國儘棄前嫌。於1904與法國建立同盟關係,導致英國一戰時,與德國反目,英法同盟,還幫法國報了凡爾賽的一箭之仇。
而德皇内心面對母親娘家——英國,内心的糾結,可以從「每日電報醜聞」中,窺見一斑。1907年,德皇在英國渡假時,曾經接受英國報社《每日電報》的訪問,1908年在文章發表之前,記者將手稿寄給德皇確認,結果德皇將文章移交給首相審閲,首相又交給外交部人員處理,辦事人員沒有細看,就批准了。訪問内容,公開了德皇對英國尖銳的批評,其中以「三月狂兔」一詞引起全英公憤,暗諷英國人狂躁無禮的行徑,漠視他對英國外祖家的一片赤誠。身爲一國之君,言行竟是如此狂妄幼稚,德國境内要求德皇退位的呼聲,一時甚囂塵上。
英德兩國漸行漸遠,這些無不導致後來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戰爆發時,英國在位君主是為威廉的表弟喬治五世,威廉曾經派遣弟弟海因里希親王(Heinrich)前往英國晉見國王,但雙方並未達成協議,一場曠世浩劫終究無法避免。
開啓了史上,最慘烈的表兄弟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