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在第一章觀妙章,了解天地運行本源-道的特性,是與時俱進,每個當下都要融於道,成為道的一部分,如天地有仁,為天地之心,為道之妙所在,而天地愛養萬物的運行方式,則為道之徼所在,妙徼是自然相生,我們應如此效法天地。而第二章在觀徼中,說明進步是從反省、修正做起,可以透過構成自然的六大要素來思考,觀察反省到應做修正的地方,可應用在個人、團隊或事情等。每個獨立個體、事項、萬象皆能自助、互助共同往好的方向前進。最後,呼應第二章結語,無論何時都要注意負面人性是偏離道的最主要因素,第三章將進一步說明。
不尚賢,如同表現好、知識或職位高,若不去推崇,就不會心生鬥爭。
不貴難得之貨,如同華麗、獨特、方便、稀有,若不去標榜或彰顯,就不會令人想要擁有。
不見可欲,如同心中種種想要得到、達到的欲念,若感官不去注意、被吸引,就不會心起妄念、欲求。
第二章提及要避免小我狂妄的心出現,此章則說明負面心性的源頭就是知識和欲望,這會使人想要追逐和擁有,心則會向外奔波,無法安定。
因而,效法天地之道的聖人,如何守住道心,安住自己的心,則落實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虛其心,則是謙虛、包容、不居功、效法天地之心;
實其腹,則是不浮華、不重表面或短期近利,是務實、踏實,守其根本、基礎,按步驟、或重視內涵的;
弱其志,則是去除想法、臆測等不切實際的想法;
強其骨,則是重於身體力行、付諸行動、強身健體。
綜上述,可說總結前兩章道的概念與運行方式,提出根本的作法。 平常、日常,時常,都應以道心為本,安守著道心,不以知識取巧行事,也不興起任何欲求、有所為(目的)而為(手段),很務實地將基礎一直做好,基礎就是顧好道心,一步一步前進,並在做中體會、反省、修正,作為下一步前進的基石。反之,若不是這樣,則會想要得到一些使人感到光鮮亮麗、虛榮、與眾不同的成果,以突顯自己。但就大自然現象而言,華麗奪目的都曇花一現,甚至會招人妒忌,必定沒有涓涓流水來得長久,令人舒適、想要親近。
因此真正的智者,明白這個道理,致力效法天地之道,使自己不掉入以智取勝、有所欲為的險境,遠而避之。若如此的效法天地之道,則沒有什麼不能克服。此即是無為的真諦。
學習任一項事物就像道的概念一樣,要有好的學習態度與觀念,搭配著實作、實踐的方法,就如同有心法、有功法般。一定都要從基礎開始,從基本功練起,一直練習,累積能量,日漸熟悉,從中開始展現活力、彈性、強度,一開始就得像打地基一般。當還再矇懂苦練的時候,會乖乖認份的照著基本功一步一步來做,但開始有了熟、巧勁,或是不一樣的體悟,似乎以為抓到什麼訣竅時,便將這些記著,標記為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將訣竅做到就是了。這就是一種內在的欲求,看到了練習中得到的美麗成果,就想要下一次也這樣得到。但下次這麼做時,往往會發現無法有先前的佳境。這是因為心境已經大不相同。一開始務實的做,扎實地從基礎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佳境,這是累積一段努力自然得到的果,而現今似乎認為我走過那段努力,我會了,懂了,幾個訣竅就能如捷徑般快速摘果。這樣的心態是投機、這樣的認知是偏知,使自己走入迷境,再怎麼努力,卻總是落空,必須要放下這一切,慢慢從基本一一做起。這些認為是訣竅的部分,應看做是一時的風景,是一種自然反應,應當下自己努力狀況所得的,而每一次練習來反省為何此時的風景是這樣、彼時的風景是那樣,為何有這些差異?做基本功有踏實嗎?心境放對了嗎?
另外最近特別吸引我目光的是中國跳水小將全紅嬋,她的跳水表現已經讓全球注目,堪稱教科書等級的水準。但她是如何保持每一跳的心境,縱然先前幾次已經跳出佳績,她也沒因好成績讓心情有太大波動,不將成績放在心上;在後台準備時,複習著每個基本動作,不會因熟悉會了而輕忽怠慢;而站在跳水台的那一刻,又是嚴謹沉著以對、全力以赴的感覺。她回答採訪的記者,放輕鬆,沒想別的,就想每個動作,做好做到每個動作。她身上有一顆真誠樸實的心,認真面對每個當下,漂亮的成績也沒使心走樣,平日的基本功苦練讓她慢慢有能力、彈性,而她繼續扎實在基本功的實踐,終讓人看到她辛苦努力的成果,稱許是天賦的展現。
#你是否也有體悟?歡迎您與我們分享,讓我們共享道德經的浩瀚智慧,來滋養我們寶貴的人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往美好的方向前進。或有其他建議,也歡迎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