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身上所有的細胞都如此臨在,都能感覺到生命的律動,同時當你能夠時時刻刻都感覺生命是本體的喜悅時,那你可以說是從時間當中解脫了。從時間當中解脫意味著不再有從過去汲取身分認同,以及在未來尋找圓滿成就的心理需求。
它代表你能想像得到、最深遠的意識轉化。當你初次瞥見意識的無時間狀態時,你會開始在時間和臨在的向度之間來回擺盪。
首先,你會覺知到你的注意力真正放在當下的時候並不多,但光是知道你沒有臨在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功了,因為這份知曉就是臨在,即使它起初只會維持幾秒鐘的鐘錶時間,隨即又消失。
然後,隨著次數增加,你會選擇讓你意識的焦點維持在當下,而不是在過去或未來。當你覺察到你又失去當下的時候,這次你就能夠停留在那裡,不僅僅是幾秒鐘,而是更長的時間,從鐘錶時間的外在觀點來看。
所以,在你能夠穩定地在臨在狀態中安住下來之前,也就是說,在你能夠全然地有意識之前,你會有一陣子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臨在狀態與心智認同狀態之間來來回回轉換。你會一次又一次地失去當下,然後又轉回去。
最終,時時刻刻地
臨在會成為你主要的狀態
~意識的無時間狀態/修練當下的力量/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有助於你往內在紮根;否則你就會被擁有大量動能(能量)的(頭腦)心智,像湍急的河水一樣,把你拖進激流裡了。
你全副的注意力都在當下。沒有做白日夢、思考、回憶和期盼的餘地。裡面沒有 張力、恐懼,只有 警覺的臨在。你 與 整個本體,與 每一個細胞 臨在。在這種狀態之下,那有一個 過去和一個未來的「你」,你喜歡說 人格 也可以,幾乎不存在了。
可是,任何有價值的都不會減損。本質上你還是你自己。事實上,你比之前更是十足的你自己,或者說,只有當下的你才是你真正的自己。
寓言指的不是世界末日,而是 心理時間 的 終結。它們指出了 我執 (頭腦)心智 的超越,和 徹底地活在一個新意識狀態裡的可能性。
想要覺知於大自然的美、壯觀、和 神性 ,臨在 是需要的。
你可曾在明朗的夜晚,凝視無垠的天空,而驚懼於它絕對的寧靜和浩瀚?你可曾聽過,真正的聆聽過森林裡的山溪?或是夏日薄暮時分,一隻鳥秋的啼叫?
心智(頭腦)寧靜的時候,你才能覺察到這一類的事物。你得暫時放下 問題的包袱,過去和未來的包袱,和 知識的包袱;否則你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看卻沒看到,有聽卻聽不見)
馬太福音 13:
13 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14 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預言:你們聽,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只有當你 完全地臨在 的 短短幾秒鐘,那一份 美 或 神性 就在那裡了。你可能無法區別在 沒有思想之下 對美的感知,和 用思想把美落入語言和文字詮釋 的差異:其中的 間隙 小得就像是一個單一的過程一樣。真實的情況是,當思想進入的那一刻,你所有的只不過是這個美的記憶罷了。
感知 和 思想 之間的 時間 間隙 越大,你身為一個人的 縱深 就越大,也就是說,你就越 有意識。許多人由於深困在(頭腦)心智的牢籠裡,大自然的美便不曾真正地為他們存在過。
他們也許會說出「好漂亮的花。」這樣的話來,可是這只是機械化的心理標籤罷了。因為他們不寧靜、不臨在,所以沒有真正地看見花,沒有感覺到花的本質和神性——就像他們不認識自己,而沒有感覺自己的本質和神性一樣。
臨在是 意識 意識到它自己,或者說,生命達成了它的自我意識。
當我們在談論觀察(頭腦)心智的時候,我們把一個 深具宇宙意義的事件擬人化了。這個意義就是:意識透過你,而從 形相 的 認同 之夢裡 覺醒 了,意識撤離了形相。這個覺醒預兆了——不過也已經是它的一部分——在紀史上,一個或許仍然遙不可及的未來事件。這個事件就叫——世界末日。
基督「再臨」是人類意識的轉化,是從時間轉換至臨在,從思考轉換至純意識。
意識是永恆的,這是一個哲學和形而上學的概念,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爭論。一些哲學和精神傳統認為,意識的存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它不像物理現像那樣受到時間流逝的限制。這個想法通常與意識的永恆本質的概念聯繫在一起,意識被認為獨立於時間世界。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意識的本質及其與時間的關係仍然是一個正在進行的研究和爭論的議題。雖然物理學和神經科學中的一些理論探索了意識作為複雜系統的新興屬性的想法,但它與時間的關係問題仍然複雜且多方面。
最終,意識永恆的想法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和精神概念,不斷激發跨學科的沉思和探究。
然而,如果意識先於顯性宇宙的創造,那麼它就存在於時間/空間/能量/物質的範圍之外……因為意識(有些人稱之為第一因或上帝)圍繞著創造這些事物並且存在,無論它們如何做了還是沒有。
當這個宇宙消亡時,在時間不再是一個可行的概念很久之後,上帝仍然會不斷尋找新的方式來娛樂我們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