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時間有空|大人很會1:以藝術創作衝刺終點的畫家吳怡蒨</p>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藥。菓 II》 結合日常生活處境與藝術意象的行動藝術展

「藥丸對大人而言,就像糖果之於小朋友,都是一種安慰劑,吃在嘴裡,抱在懷裡,好安心。」

因為去京都居遊一個月,回到台灣已是《藥。菓 II》的尾聲,趕在撤展前採訪吳怡蒨,連聲抱歉。

她笑說,沒關係啦,她樂於接受這個畫展即將落幕前的採訪,因為後續報導能讓更多人,不因展覽結束而持續關注這個議題,她以藥丸藥盒製成的裝置藝術,回應與大家習習相關的台灣健保問題。或許,未來還會因此次的反饋及美學場域,而作出另一種革命型式的《藥。菓 III》,結合日常生活處境與藝術意象,是她創作不懈的主因。

《藥。菓》兩年前在台大公衛中心第一次亮相,大家低廉使用健保資源,「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囤積藥品,過期而丟棄的藥物一九三公噸,至少超過五億顆,以膠囊排列都可環島八圈了。藥物始終不是大家的健康保姆,卻是拖垮健保的另類殺手。

她從藥局與大賣場得到靈感,以藥盒、藥丸及仿單(藥品說明書)等材料,使用糖果及餅乾等外包裝對應,多媒材拼貼創作表現「民眾愛藥就如同小朋友嗜食糖果的安心滿足感」。

那次的展覽的對象是醫生、公衛學者、經常進出醫院的人,比較小眾。而這次《藥。菓II》在Nunu Fine Art 路由藝廊的展出,加上藝術的思考,呈現的深度是面對大眾的藝術作品,而非類公衛科普的文件展,讓她更深入議題核心,推出叫好又叫座的創作。

raw-image

「為了準備這次展覽,我需要更多的藥丸、藥盒子,從大小醫院總共收集了半年。整理的結果,發現有三大類的藥,最多的是跟心血管循環有關的藥,第二多的是抗焦慮,第三則是過敏的藥。」

吳怡蒨凝重表示,這也反映了國人目前慢性病的面向,三高、心理問題、環境惡質導致了這三大類用藥高端,也是三大藥物浪費源。

〔安眠曲 Lullaby〕針對焦慮病患者,需要有一堆藥在身邊才會安心,作品以尖塔格式堆疊出「不安定」、「不平穩」概念的量體,製造出壓迫感並產生視覺的張力。

服用心血管藥物的患者,在大吃大喝之前,都要先吃一把降擔固醇的藥,再去享用美食,餐餐如此,日復一日,她以不規則水平線堆積而上的旋律感,表達了在歡樂之前累積用藥 的〔脈優之歌 Song of the Vein〕。

raw-image

雖然大家很愛吃藥,卻經常輕忽仿單(藥品說明書),把它任意丟棄。她閱讀了每一行文字,把仿單裁成一條一條,用縫紉機縫在布上面,縫製過程,就像用打字機逐字逐句打出綿密細瑣的wording。

〔叮嚀!Warning〕以此告訴大眾,要仔細閱讀說明書,因為藥品命名多數使用「安」、「妥」、「適」等字,作為藥品的主訴求,綁架了大眾的心理撫慰,其實,仿單才是整個包裝中最重要的一環,才能看清藥物的副作用或危險性,發現藥物的真面目。

raw-image

因為要收集巨量的藥丸藥盒,藥局、開藥的醫生、喜歡買藥領藥吃藥的病人,都是材料的提供者,每一件作品摻入了與他們互動的酵素。

這些藥盒子都變成了她的好朋友,立普妥、宜眠安......每種藥她都像呼喚伴侶叫它們的名,賦予了鮮活的生命;收集者也被開啟思維,以另類角度,來認識這些朝夕相處原本單調僵化有了生活趣味的的藥丸。作展的過程,取之群眾,觀之群眾,進而共同創作,是始料未及的收穫,也增加了作品的豐富性。

創作,實則是內心的抒發,完成了一個社會議題的探討,也做完一件重要的事。

raw-image

對疾病的恐懼,太幸福了也會不安

這幾年,她陸續參與了幾本科普醫學繪本的出版創作,藝術家業餘偶而轉身變成醫學插畫家,配合忙碌的醫師,不眠不休趕圖。

問她,為何要如此使命必達?

「我的朋友們或多或少都有著不同的焦慮型式,甚至,有一個好朋友還是慮病者(hypochondriasis),常因身體稍有不適,就擔心自己生病,頻繁進出醫院。」她常陪著好友翻書找解答詢問醫師,她不能確定是否因此萌發了醫學興趣。

「躲在焦慮的淺意識裡,是不是害怕死亡?連帶著害怕生病?有個朋友家庭美滿,她還會跟我說,太幸福了,也會不安唷。」她笑著說,也問自己。

害怕失去,老是在擔心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恐懼像永不止息的烏雲籠罩上空,陽光雖會穿射透進,依舊如影行隨。

後來,醫師發現她的插畫功力高強,順而邀請她共同創作,讓讀者能淺顯易懂稍有難度的醫學常識書,因此逐漸多方涉獵醫學領域。這也是她創作《藥。菓》的遠因,想深入探究,擁有藥物的充實安定感,為何會對自身過於悲觀的詮釋。創作是她的解密活動,無邊無際的心靈地圖。

raw-image

穩定的節奏與紀律,用功的必須

藝術工作者的生活日常,與普羅大眾的生活樣態究竟有什麼不同?

「我是一個規律的藝術家,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六點跑步運動一個小時。專心的跑步與放空,放空後非常清醒。」

「跑步有一個很固定的Tempo(節奏),是調整心肺功能最好的方法。規律,對於長期創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心情要穩定,要有體力,才能做長久的工作。」

跑步舒服了她的心情,也讓她工作更有效率。跑步後,接著到畫室工作到五點,午餐就在畫室簡單輕食。五點後回家當媽媽當太太,過一般家庭生活。

「我不喜歡應酬,需要保持孤獨的狀態,才能好好創作。每天都要用功,持續而有紀律做該做的事,靈感並非憑空而至,是在每天努力不懈的嘗試中產生。」

就像她的偶像畫家畢卡索,立體主義的先驅,從20歲到80歲,一天至少畫兩張,創作量驚人。

禮拜六是她的看展日,挑一個展覽盡興欣賞做功課;星期天則是家庭日。

領受晨陽新鮮空氣洗禮,跑步開啟她一天日常,大操場跑道週而復始的循環,每位跑者依循自己的步伐,朝著自己的賽事前進,往生命終點衝刺。單調而有紀律的生活,生命長河悠悠開展。

raw-image

人生永遠不退休的兩個角色:媽媽和藝術家

「妳打算什麼時候退休呢?退休生活如何計畫與安排?」我好奇問她。

「什麼是退休的定義?」她反問我。

「對我來說,人生中永遠不會退休的兩個角色,就是媽媽和藝術家。不論多老,我都是孩子的媽(大笑),不可能退休。」

「第二,就是藝術家的身份,絕大部分的藝術家並非以賺錢為目的來當藝術家,本來就賺不到什麼錢啊,哈哈,是為了喜歡創作,為了想當藝術家而來當藝術家,這是快樂的事,所以,沒有退休這回事。」

持續的創作,持續地挖掘內心。作品就像她的小孩,感情的投射,是內心世界的一部分,連結深刻。作品被賣掉會很捨不得,她很在意作品賣給誰?放在哪裡被掛置處理?藝術品本身是有生命的,是身體的一部分,是藝術家的生命延續。她同時也是作品的母親,常去巡視寄放作品展示的場域,看看她的孩子。

吳怡蒨今年剛滿50歲,這是一個飽滿揚帆的里程碑,她的同輩友朋大多在等退休,盤算著退休後逍遙自在的生活。

她說,工作若為了養家活口,才有退休的議題與時間參數設定,藝術創作是人生的志業,生命的的目標,不是一個 Job,當你完成之際,也就是離開這世間的同時,因此沒有退休時間點。

藝術家的職人精神,永遠沒有「退休」這兩個字,唯有生命盡頭才會浮現。

■ 吳怡蒨 Wu I-Chien

出生於台灣省彰化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電腦繪圖系碩士。

曾任教於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

專業於藝術創作,長期關注公衛議題的社會意涵,曾在台北及韓國多次開展。


〔時間有空 / Along Day 〕

癌症緩慢了我,時間刻度寬鬆,降速享受生活,時間有空了,生命怡然從容。

〔大人很會〕將要採訪報導正在退休前後的大人,他們富有行動力的多元角色,在時間的皺摺中,多活了一個人生。

〔AMY WANG 艾咪〕

種字耕田,旅行閱讀。讀最喜歡的法律系,沒做過法律的事。待過外商做廣告,當過書店經理人,念念不忘上班最久的滾石唱片。

為紀念住過紐西蘭的一條小街,工作室取名 Hope Farm。協助客戶品牌經營、數位行銷、社群企劃、電子商務、網站編輯、文案寫作、策展規劃。

喜歡不停行走,這是和風景相遇的唯一方式;山林健行拍攝花草,則是把宇宙般的空間收納入懷的恩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MY WANG的沙龍
46會員
59內容數
《Covid19 Life》未來的某一天,你會如何想起這段封閉的日子?你用什麼樣子接住疫活無邊際的斷簡殘篇?
AMY W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22
極喜歡英文片片名《Small, Slow but Steady》,若能有感喜歡的事、非做不可的事,每天持續一點一滴慢慢地進行,那是對生活的鬥志,對生命的敬意,你才是自己最可敬的對手。 昨晚停下長效抗組織胺,開始完全不服藥,這是吃藥的第12天,取回身體調理自主權,輕盈舒爽。
Thumbnail
2023/07/22
極喜歡英文片片名《Small, Slow but Steady》,若能有感喜歡的事、非做不可的事,每天持續一點一滴慢慢地進行,那是對生活的鬥志,對生命的敬意,你才是自己最可敬的對手。 昨晚停下長效抗組織胺,開始完全不服藥,這是吃藥的第12天,取回身體調理自主權,輕盈舒爽。
Thumbnail
2023/07/21
罹病初始瞬間錯愕沮喪,雖然自小就是易過敏體質,卻從未長過麻疹水痘,在得癌症之後,以為更新體內驅動軟體,已畢其功於一役,沒想到,颱風前的熱浪及幾個誘發出疹的食物,一夜之間讓我全身紅斑,只有臉胸腹倖免於難,過強的免疫系統攻擊了我的血管。
Thumbnail
2023/07/21
罹病初始瞬間錯愕沮喪,雖然自小就是易過敏體質,卻從未長過麻疹水痘,在得癌症之後,以為更新體內驅動軟體,已畢其功於一役,沒想到,颱風前的熱浪及幾個誘發出疹的食物,一夜之間讓我全身紅斑,只有臉胸腹倖免於難,過強的免疫系統攻擊了我的血管。
Thumbnail
2020/06/02
半夜兩點半的貼圖傳來時,約莫就是我夢見你的時間。 早晨醒來看了訊息,沒想要回。 那個我很愛的史迪奇帶著驚慌的掩臉,我知道你擔心著,那就好。
Thumbnail
2020/06/02
半夜兩點半的貼圖傳來時,約莫就是我夢見你的時間。 早晨醒來看了訊息,沒想要回。 那個我很愛的史迪奇帶著驚慌的掩臉,我知道你擔心著,那就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他是個有些小毛病的人 不過總是樂觀開朗的 一天,醫生告訴他 他需要每天服用藥物 「吃這些藥,保持健康」 醫生對他說,語氣認真 他點點頭,答應聽從醫生的囑咐 於是,他開始每天吃著藥物 起初,他覺得新鮮 每次吃藥,都像是在味覺之旅 各種顏色、形狀的藥片 都進入了他的胃中
Thumbnail
他是個有些小毛病的人 不過總是樂觀開朗的 一天,醫生告訴他 他需要每天服用藥物 「吃這些藥,保持健康」 醫生對他說,語氣認真 他點點頭,答應聽從醫生的囑咐 於是,他開始每天吃著藥物 起初,他覺得新鮮 每次吃藥,都像是在味覺之旅 各種顏色、形狀的藥片 都進入了他的胃中
Thumbnail
首先 先說,我會將這系列的主題做完 有時候,傳道授業,是最能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效果往往不高,因為多數時候,在今天的資訊環境中,基於平台的運營效益,亦或是人性,真正有質量的內容,往往會被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內容所淹沒 也因此,我並不打算,再透過以往的方式,單純以理念,文字去傳播信念與知識,就
Thumbnail
首先 先說,我會將這系列的主題做完 有時候,傳道授業,是最能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效果往往不高,因為多數時候,在今天的資訊環境中,基於平台的運營效益,亦或是人性,真正有質量的內容,往往會被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內容所淹沒 也因此,我並不打算,再透過以往的方式,單純以理念,文字去傳播信念與知識,就
Thumbnail
這是一篇感謝文和心情文。
Thumbnail
這是一篇感謝文和心情文。
Thumbnail
吃藥、吃保健食品之後,這些日子我們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健康嗎?還是我們人類只是半遮半掩地假裝健康。如果能好起來,說真的,那麼我們吃藥、吃保健食品幹嘛。
Thumbnail
吃藥、吃保健食品之後,這些日子我們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健康嗎?還是我們人類只是半遮半掩地假裝健康。如果能好起來,說真的,那麼我們吃藥、吃保健食品幹嘛。
Thumbnail
藥錠與英文共服 更容易被理解成一種甜美
Thumbnail
藥錠與英文共服 更容易被理解成一種甜美
Thumbnail
這是我的憂鬱症日記,希望這些心情分享,可以讓人有共鳴,進一步而把「憂鬱症」這三個字,變成一種『單純』的形容詞. 遠看,後面好像是我的尾巴 因為疫情關係,藥房只能一個人進入 我理所當然的,人一出來就馬上進去 在外面也站了十幾分鐘,也想趕快離開 這次藥房裡除了藥師,隔壁的諮商哥哥也來幫忙了 也因為疫
Thumbnail
這是我的憂鬱症日記,希望這些心情分享,可以讓人有共鳴,進一步而把「憂鬱症」這三個字,變成一種『單純』的形容詞. 遠看,後面好像是我的尾巴 因為疫情關係,藥房只能一個人進入 我理所當然的,人一出來就馬上進去 在外面也站了十幾分鐘,也想趕快離開 這次藥房裡除了藥師,隔壁的諮商哥哥也來幫忙了 也因為疫
Thumbnail
環境需要永續經營,你的身體也是,健保更是,讓我們一起好好運用健保資源守護你我現在和未來的健康。 沒有人喜歡吃藥看醫生,如果都不用來醫院一定最好,但是若身體出了問題就需要吃藥看醫生。 透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跨領域團隊照護,讓您能夠快速精準找到身體哪裡出了問題,希望能透過一系列的分享與您一同守護健康。
Thumbnail
環境需要永續經營,你的身體也是,健保更是,讓我們一起好好運用健保資源守護你我現在和未來的健康。 沒有人喜歡吃藥看醫生,如果都不用來醫院一定最好,但是若身體出了問題就需要吃藥看醫生。 透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跨領域團隊照護,讓您能夠快速精準找到身體哪裡出了問題,希望能透過一系列的分享與您一同守護健康。
Thumbnail
​​ ●2020 四塊玉文創 藥學系邊緣人【藥學系學什麼:除了藥理學、藥劑學、生藥學…永遠學不完的藥命人生】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壯 一翻開「作者序」,我就笑了,這本書,讀就對了。作者到底是謙虛還是害怕地用了匿名「藥學系邊緣人」呢?他怎麼會是委屈在邊緣?根本就是勞心勞力後,直指要害的點提讀者。
Thumbnail
​​ ●2020 四塊玉文創 藥學系邊緣人【藥學系學什麼:除了藥理學、藥劑學、生藥學…永遠學不完的藥命人生】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壯 一翻開「作者序」,我就笑了,這本書,讀就對了。作者到底是謙虛還是害怕地用了匿名「藥學系邊緣人」呢?他怎麼會是委屈在邊緣?根本就是勞心勞力後,直指要害的點提讀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