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30 00:20:52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經過生成式AI一年多的洗鍊,相信大家對「AI創造內容」不再感到陌生。然而,AI在數位匯流發展上,仍屬於軟體與應用服務,使用情境也多在智慧型手機與電腦。
2007年第一支iPhone誕生,正式開啟數位匯流的大門,智慧型手機上的App(軟體與應用服務)驚艷市場。2018年恰逢蘋果公司App Store十周年,據Statista當時的統計,全球有超過65億個應用與iPhone呼應,這是由新硬體帶動軟體的發展進程。
時至今日,智慧型手機銷售碰到瓶頸。根據IDC的資料,2023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減3.2%,下降至11.7億台,雖然在2023年底印度市場銷售成長明顯,但已連續數年衰退,短期難以恢復舊日榮光。
當AI正式落地且得到市場不錯的迴響後,許多硬體製造商也突發奇想,欲以AI新硬體之姿攻占數位市場。
韓國手機大廠三星(Samsung)就力推自家的AI Phone,除了即時翻譯、智慧修圖、以圖片尋找物件等應用程式,其餘功能與AI較無關。蘋果公司也在近期收購兩間AI公司,都專注在縮小大型語言模型規模,當模型縮小到理想狀態,AI便不再仰賴雲端,而能在硬體上直接運算。
將我們熟悉的終端載具搭載AI,確實較省時省力,但也缺乏新穎性;倒是由前蘋果資深設計師操刀的新一代個人AI裝置AI Pin,更加值得期待。
AI Pin已經於4月11日正式在美國出貨,算得上是一個創新的設計,沒有螢幕,可別在使用者的胸前,透過雷射光束掃描投影系統,將資訊投射到使用者的手掌上。使用者只要以口語發號施令,就能藉由雲端及AI滿足所有需求——自然語音或手指觸控與之互動,具備電話、傳訊、翻譯、搜尋以及雲端儲存功能。
媒體陸續發表開箱體驗,評論紛至沓來:它對使用者的命令反應遲滯,識別物體或播放特定歌曲出現錯誤,投影系統於強光下解析度也不佳等。使用者體驗後的一致結論是,沒有想像中好用。
台灣有些評論認為,開發商須了解AI Pin的侷限與陷阱,搶先推出十分危險;對此,我倒不以為然。
首先,AI Pin是由美國Humane公司推出,美國之所以能孵育數間全球數一數二的科技公司不無道理。相較於台灣講求本益比的投資環境,美國的科技投資更看重本夢比。高市值,即是許多美國公司雖然營收不漂亮,但仍獲得股民支持的原因。
其次,數位科技本就是先求有、再求好的賽局。1983年微軟率先推出Windows作業系統,即使當時功能沒那麼完善,也常出現Bug,但首先搶進市場而創下全球個人電腦90%的市占率。
次年蘋果公司推出的MacOS落馬,之間的糾紛至1993年法院調解才落幕。
數位世界確實有明顯的「先行者優勢」。根據Iot Analytics的資料顯示,打開生成式AI年代的OpenAI與其金主微軟Microsoft,在生成式AI市占率有69%;而Writerbuddy的統計也指出,在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間,OpenAI就創造了146億次的訪客紀錄,同時段位居第二的character.ai僅38億次。
AI Pin初上市雖然口碑不佳,但2007年誕生的iPhone,也並非在第一代就得到市場青睞,而是經過迭代更新改良,才在2023年達到全球旗艦手機市占率71%。
在後數位匯流時期,全球網路科技相關業者的焦慮與日俱增,眾人無不引頸企盼一個風華絕代的新興硬體。AI Pin現階段也許不是一個成功的AI新硬體,但以科技產品的興衰史而言,絕對是個創新之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