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的時候,彷彿又重回那兩日的美好。以及,再次感慨通往情緒的路徑,只有很多知識上的理解好像並不足夠,還得用盡全身感官力氣去認識與陪伴,才能更認識一點點。
(以下部分 Photo Credit: 眾森自然工作室)
在陽明山上一個被稱作「魔法森林」的聚落,襯著夏日蟲鳴,有三隻可愛的狗狗到處晃蕩吠叫。人到心未必到,至少我在抵達活動場地時,腦中仍有一長串的代辦事項、飄飄的思緒與還沒想清楚的雜亂念頭。引路人沐子在木造小屋的地板放了兩排字卡,請參加者任選兩張,並且分享選擇的原因來取代自我介紹。
(想要)「輕鬆」、(需要)「創造」。
我都選到正向的字卡,說明卻是疲累了一陣子都沒有放鬆,以及感覺非常久沒有單純無目的地,只是為自己創造一些什麼。有趣的是,字卡的分類正好跟我腦袋以為的想要和需要相反;我沒想過創造是一種需要,而輕鬆是我的想要(不是應當)。
所有人講完一輪後,我們開始在木地板上練習呼吸,不久又到室外跳起雙人舞。沒有太困難的動作、或是把舞跳好的這種目的性,就只是先讓身體動起來,讓注意力打開去跟眼前的夥伴互動。然後慢慢地開始感覺得到腳下鬆軟泥土、遠方層層墨綠山巒、頭上枝葉摩擦的聲音。感覺到鼻尖有清新的呼吸、身體有了內和外的空間,隨著不停舞動,漸漸地開展開來。
時間過得又更慢一些。
短暫休息一會,又回到室內木地板空間。開始各種走路,要像平常在捷運站穿梭的走、最近/最遠距離追蹤一個人的走。然後活動節奏漸緩,我們倆倆分組不交談對視,閉眼牽著手在彼此的支持下起身,放手,獨自行走一陣子後,最後要閉著眼找到與自己同組相視的夥伴。
晚飯後,大家開始分享下午活動的感想。把觸動內心的經驗說出口時,聽的人自然也會感受到那份共振。不約而同地,很多人提到觸感和記憶的連結。雖然在言語分享中也會聽見每個人的渴望或者給自己的限制,但或許這詮釋只屬於當下腦袋,一些重要的發生也許是在沒被注意到的地方,像是行動方面的(發聲或不發聲)、情緒流動(終於不再壓抑或隱藏)。而我們持續地在,為自己和彼此的在,也是一種情緒分享時的支持。
「這個部位需要什麼樣的陪伴呢?讓它來告訴你。」
第一天的最後我們回到個人,手觸碰著自己身體睡去。跟著引導傾聽身體,要先把一直想著如何碰觸的腦袋讓出來,才能回歸只是接觸著。這個過程重複久了之後,突然發現,腦袋習慣將碰和接收用兩件事來理解,但身體很早就知道其實只是一個事件的同時發生。或許裡面這種相對的關係,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只是常常注意力只放在其中一面的話,另一面就消失了。
黑暗中,沐子的提問總是溫柔,簡單卻又讓人深思很久:
「有沒有可能你感受到的,是你自己希望被那樣對待的品質 ?」
我想到夥伴 KL 的摸很仔細,帶有一股持續支持的力量,讓我確信如果是眼前這個人他一定可以找到我。另一位對視的夥伴眼神則恆常堅定如動物,有股強大但不壓迫人的力量。最後的雙人舞,JC 的支持是隱藏於內的,穩定持續的包容,要夠安靜才會讀出來。幾次碰觸或擁抱夥伴時,接受著最直接無須言語的信任和善意。而我要怎麼樣才能提供自己這樣的支持呢?
兩日後的身體鬆鬆的、腦袋也鬆鬆的,要找譬喻的話,就像是游泳完之後清爽的感覺,甩掉一些些負擔或是慣性,體感終於慢了下來。感謝魔法森林的土地和狗狗、雞嗎,遠方的山、泥土地、自然建材的屋子們。感謝一路遠來的自己和身旁的人,為自己做出如此選擇,且背後有支持,克服萬難來到山上。感謝一切相逢在此的難得。
或許就像是塑泥的手,我們都有力量成為自己生命的首要支持。如同自己創造的句子說的:「我釋放、丟掉持續的焦慮。抱持興奮、敞開面對自己也面對這個世界。」
最後速記在第二天晨光中的一大段靜走:
在森林中,接在早晨瑜珈之後,為自己踏出的每個腳步、走向的風景、一念之間知道再也不會經過。真正看進去發生在毫不費力之際,還有感受到腳下土地的柔軟,味道、拂遇手臂的空氣,仍在一吸一吐間起伏的身體,不停止與植物、昆蟲、動物相遇。即使經過某遍土地覺得有點哀傷,也讓哀傷經過。這個片刻我與他們同在,不需言語也不需特別互動的。在那個心敞開的短暫時刻,我覺得眼前每個夥伴都是我的一部分,是從過去到未來的不同面向的我。
那樣的時刻,我全身上下的細胞都在說著這樣活著的當下非常美好。
給有需要對內對外擴展生命的人們,推推這些豐富貓生的美好小眾:
眾森自然工作室。登山、親近大自然的工作坊
沐子。身體藝術工作者、舞者、身心引導、瑜珈
Oga。深夜黑白切,無麩料理、甜點鹹食
在戶外的平台享用晚餐,主廚 Oga 非常真誠地分享一道道食物的由來,是超級豐盛好吃的純素蔬食。活動中的其他餐點,也都是無敷純素,感受得到眾森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