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植物生理學的時候,通常只會在兩個地方提到植物的角質(cutin)。一個是一開始講到植物細胞的部分,另外一個是講到植物的防禦系統。植物的表面都會有角質與蠟,有些植物甚至相當厚,會讓植物看起來「閃亮亮」的。
一般來說,角質是由長鏈脂肪酸(16與18碳)以及它的衍生物所組成。它們位在植物細胞表面,主要的功能是防水以及做為先天免疫系統的一份子。
角質中有一個重要成分是羥基單醯基甘油(HMG,hydroxymonoacylglycerol),它是由脂肪酸經過羥基化以及與甘油酯化所形成的化合物。HMG會透過形成酯鍵來相互連結,形成立體網狀結構,使得角質具有防水與抗氧化的特性。
最近的一個研究發現,如果HMG的合成出現問題,會造成花粉很快就脫水乾燥,使花粉容易失去活性;而這使得水稻的產量下降至少三成。
研究團隊是怎麼發現HMG這麼重要的呢?其實他們是想要研究水稻的脂質代謝。他們收集了533個水稻品系(包括地方品系與優良品系),進行代謝體分析來分析它們的脂質代謝物。
結果他們發現,在水稻的第三號染色體上,有一個位點與多種脂肪酸的含量有關。另外,他們也發現這個位點與水稻的產量有關。這讓他們覺得,這個位點的基因一定非常重要,值得仔細研究。
仔細研究後發現,這個位點竟然包含了六個基因!其中四個與HMG的合成有關,兩個與HMG的運輸有關。而且,這些基因在水稻的稻穗部分會一起表現。
檢視其他的禾本科植物,包括水稻、小麥、大麥、高粱等,都可以找到這群基因集體存在。這樣的現象,意味著這些基因應該相當重要。於是研究團隊將這六個基因所形成的「基因簇」命名為FGC3,意思是「位於三號染色體的脂肪酸基因簇」。
研究團隊還看了Pharus latifolius(禾本科植物的祖先)、狗尾草(Setaria italica)和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的FGC3同源基因,結果發現它們都保留著相同的生化功能。
上面的這些發現都意味著,FGC3對水稻應該非常重要,於是他們以CRISPR以及T-DNA等技術,將這六個基因一一剔除。
結果發現,當水稻無法合成或運輸HMG時,造成水稻的花粉外壁形成不完整。突變株的花藥(裝花粉的構造)比較小、顏色也比較淡;而這樣的花粉變得非常容易脫水乾燥。測試發現,當相對濕度低於60%時,無法合成HMG的水稻的花粉在1分鐘內就完全脫水、失去活性了;但是野生種的水稻花粉,在相同的環境下,可以撐6分鐘。而且,無法合成HMG的水稻花粉,即使在高濕度(相對濕度大於70%)的環境下,也只能撐6分鐘,但野生種可以撐12分鐘。研究團隊也發現一個FGC3的自然變異水稻,這個水稻也只有在高濕度下花粉才有活性。
透過研究這些基因,研究團隊也釐清了一部分的HMG合成機制。他們發現,HMG的合成牽涉到了色素體(plastid)與內質網,然後被送到細胞壁表皮外層,形成角質層。
所以,藉由研究脂質的合成,研究團隊發現當角質少了一個重要成分,會造成花粉極易脫水乾燥、迅速失去活性,而這使得水稻的產量大幅下降。所以,不要以為角質就只是植物表面的「蠟」而已,對植物來說它可是大大地重要呢!
參考文獻:
Yang, C., Shen, S., Zhan, C. et al. Variation in a Poaceae-conserved fatty acid metabolic gene cluster controls rice yield by regulating male fertility. Nat Commun 15, 6663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1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