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導管如何形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對陸生植物來說,運輸系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導管(xylem)可以把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與礦物質送到地面上的莖與葉,提供葉片進行光合作用與其他合成反應所需要的原料。源源不絕從導管中送過來的水分,可以讓地面上的器官無後顧之憂地往上生長,取得更多的陽光。相對的,缺乏運輸系統的植物(如地錢),因為必須顧及水分的供應無虞,只能趴在土壤的表面,無法站立起來與其他植物競爭陽光。


所以,維管束對許多陸生植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維管束包括了輸送水分的導管與輸送養分的篩管(phloem)。不論是哪一種,都是從頂端生長點細胞(meristem cell)發育而來。


到底維管束是怎麼發育的?過去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稱為VND7的基因。這個基因是一個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在維管束、尤其是導管發育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但是,只少了VND7的植物,雖然有一些異常,包括根部與莖部導管數量減少、型態異常等問題,但是還是能形成導管。


研究團隊認為VND7對導管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因為少了VND7的植物性狀並不明顯,但是高度表現VND7的植物,卻會因為在不該產生導管的地方產生導管,造成植物的死亡;於是他們建立了一個系統,讓VND7的表現變得可以控制。


接著他們將這個植物以導致突變的藥劑「乙基甲烷磺酸酯」(EMS)處理,然後從這些帶有未知突變的個體中,尋找當VND7高度表現時,仍然可以存活的植物,把這些植物統稱為seiv,意為「抑制VND7引發的異位導管形成」。


篩選出來的突變個體,研究團隊進行了全基因體定序、遺傳學分析等研究。結果發現,這些突變植物中,有四個與蛋白質「泛素化」(ubiquitination)有關。


什麼是「泛素化」?泛素(ubiquitin)是一個小蛋白質,只有76個胺基酸這麼大。研究發現,生物體會藉著把泛素加到特定的蛋白質上(稱為泛素化),讓特定蛋白質的功能發生變化。


雖然最有名的泛素化過程所產生的影響是泛素化蛋白質會被送到26S蛋白酶體去分解,但泛素化並不是只會讓蛋白質被分解而已。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泛素化可以影響蛋白質的位置、活性、以及與其他蛋白質的互動。所以,泛素化對於生物的生長發育非常重要。


所以,那四個突變植物,發生了什麼事呢?研究團隊發現,有些突變植物,它們被泛素化的蛋白數目大量減少,只剩下原來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甚至,當研究團隊讓VND7的表現提高時,有兩個突變植物的泛素化幾乎測不到。


再者,VND7本身也會被泛素化,但是在兩個突變植物中,VND7的泛素化情形也大幅下降,甚至消失。


當然,這些突變植物發生突變的基因,讓它們可以不受到VND7過度表現的影響並且存活下來;但是研究團隊發現,若只有這些基因發生突變時,植物本身與野生種看起來沒有明顯的差異,顯微鏡觀察也發現導管的型態正常。


但是進一步的測試卻發現,有些突變植物導管的運輸能力變差了,這顯示它們的確對木質部的發育有一些影響。比較特別的是,其中有四個是顯性突變。


透過這個突變株的篩選與分析,研究團隊發現泛素化對導管的形成相當重要。未來需要對這些seiv基因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對植物導管形成的機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參考文獻:


Phookaew, P., Ma, Y., Suzuki, T., Stolze, S. C., Harzen, A., Sano, R., Nakagami, H., Demura, T., & Ohtani, M. (2024). Active protein ubiquitination regulates xylem vessel functionality. The Plant Cell.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93/plcell/koae22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08/05
謝謝老師分享!在看這篇時一直想到生物課本上,單、雙子葉植物根、莖的橫切圖,其上維管束的分布不盡相同,總讓人納悶為什麼植物的維管束在發育過程要這樣"變換空間分布"?!一下散生、一下交錯分布的……因為這樣要背記的內容就變多了!🤣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8會員
632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對陸生植物來說,運輸系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導管(xylem)可以把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與礦物質送到地面上的莖與葉,提供葉片進行光合作用與其他合成反應所需要的原料。 但是,導管是如何從植物的頂端分生組織發育而來的?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研究,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喔!
Thumbnail
對陸生植物來說,運輸系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導管(xylem)可以把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與礦物質送到地面上的莖與葉,提供葉片進行光合作用與其他合成反應所需要的原料。 但是,導管是如何從植物的頂端分生組織發育而來的?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研究,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喔!
Thumbnail
對光合自營生物來說,沒有比準確的看到光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植物不只是要看到有光沒光,還要看到光的強度、光的顏色,並根據這些資訊做出適當的反應。 也因此,植物有一整套的光受器來對不同波長的光作出反應。其中,對紫外光的反應,特別有趣。
Thumbnail
對光合自營生物來說,沒有比準確的看到光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植物不只是要看到有光沒光,還要看到光的強度、光的顏色,並根據這些資訊做出適當的反應。 也因此,植物有一整套的光受器來對不同波長的光作出反應。其中,對紫外光的反應,特別有趣。
Thumbnail
植物需要氣孔(stoma)與外界的大氣進行交換才能取得足夠的二氧化碳與氧氣。另外,植物還需要進行蒸散作用來帶動導管(木質部xylem)裡的水分,才能運輸礦物質與糖。 但是,氣孔對植物的影響到底是怎麼樣的?最近的研究,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Thumbnail
植物需要氣孔(stoma)與外界的大氣進行交換才能取得足夠的二氧化碳與氧氣。另外,植物還需要進行蒸散作用來帶動導管(木質部xylem)裡的水分,才能運輸礦物質與糖。 但是,氣孔對植物的影響到底是怎麼樣的?最近的研究,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Thumbnail
玩過插枝嗎?植物最讓人覺得厲害的地方就是,只要剪下一條枝條插進土裡,過一段時間就會長成一株新的植物。 是否想過,為什麼新的根總是從枝條切斷處長出來,而不是更高的地方呢?最近的研究,解開了這個謎題。
Thumbnail
玩過插枝嗎?植物最讓人覺得厲害的地方就是,只要剪下一條枝條插進土裡,過一段時間就會長成一株新的植物。 是否想過,為什麼新的根總是從枝條切斷處長出來,而不是更高的地方呢?最近的研究,解開了這個謎題。
Thumbnail
對絕大部分的植物來說,進行光合作用是最重要的事,而要進行光合作用就需要葉綠體(chloroplast)。所以,葉綠體能不能正常發育,對植物非常重要。 過去的研究發現一個稱為GLK的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對葉綠體發育很重要。最近又發現了更多的重要基因喔!
Thumbnail
對絕大部分的植物來說,進行光合作用是最重要的事,而要進行光合作用就需要葉綠體(chloroplast)。所以,葉綠體能不能正常發育,對植物非常重要。 過去的研究發現一個稱為GLK的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對葉綠體發育很重要。最近又發現了更多的重要基因喔!
Thumbnail
豆科植物會透過與根瘤菌合作來固氮,這是數百年前就已經知道的事實了;但是這兩種生物是如何進行互動,到現在還是不能完全明白。 許多賀爾蒙都與根瘤發育有關,最近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了新技術,觀察吉貝素對根瘤發育的影響。
Thumbnail
豆科植物會透過與根瘤菌合作來固氮,這是數百年前就已經知道的事實了;但是這兩種生物是如何進行互動,到現在還是不能完全明白。 許多賀爾蒙都與根瘤發育有關,最近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了新技術,觀察吉貝素對根瘤發育的影響。
Thumbnail
豆科植物,如大豆、綠豆等,在缺氮時,根部會分泌類黃酮素來召喚根瘤菌,形成根瘤,幫忙植物獲取氮素。 在1984年,科學家注意到,根瘤不是均勻分布在根上,而是有規律的間隔。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近的研究有了答案!
Thumbnail
豆科植物,如大豆、綠豆等,在缺氮時,根部會分泌類黃酮素來召喚根瘤菌,形成根瘤,幫忙植物獲取氮素。 在1984年,科學家注意到,根瘤不是均勻分布在根上,而是有規律的間隔。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近的研究有了答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