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文學

含有「馬華文學」共 1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關於鍾理和,我之前寫了一系列導讀如下,觀點也是從「課本外的鍾理和」來破題,請不吝指教https://vocus.cc/article/639471aafd897800019af13f
以一九六九年馬來西亞真實歷史「五一三事件」為核心的長篇小說,讀來沉重
Thumbnail
我看得很慢,思緒像是爬梯一般,腳尖先往下探,一階一階謹慎的踩著文字,深怕失足。越往下,時間是往後走,夢卻往更深處跌,意識在這之中扭絞,掙扎著往前。但真好,即使如此我仍堅持到了最後一頁、最後一個字。 讀完賀淑芳的《蛻》,再回頭翻著黎紫書的《告別的年代》、龔萬輝的《人工少女》,這些我曾經相遇過的馬華
Thumbnail
原來在大馬華人的生命篇章中,時常都有臺灣這個章節。他們竟對我們如此熟悉!Kopitiam(茶餐室)可以聽到羅大佑的童年、蔡琴的新不了情、滾石唱片的快樂天堂...... 作為一個初來大馬的台灣人,突然對於我們守護的價值有了不同的領悟,原來一顆星星在天空上,不只是高掛閃爍,還可能是一盞照亮旅人來時路
Thumbnail
與朋友討論,這是一本富有生命力的故事,它既是隨著每一次解讀而有所變化,又隨它欲處理的議題加倍複雜。讓人總無法輕易地以足以說服自己,合適的觀點去判讀。光是這點的美學賞析,就足以使人一讀再讀。當它包攬的無數獎項,更是證明這點。
Thumbnail
        我與馬華學生結緣甚早。大約20多年前,還在中興大學擔任低階教師時,曾開設「僑生國文」課程。當時中文系執事者的用意,是想把「國文程度較差」的學生-尤其是僑生-在晚間的時段集中教學,以便收到更佳的學習成效。由於資深教授無人意願承擔這個課程,於是由我這個小講師接手,而且一教就是五、六年,從
Thumbnail
《廢墟的故事》是觀傑在得了多項文學獎後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故事不約而同帶點魔幻色彩,卻又觸及「台-馬」二地或「離家/返鄉」的主題。如果說《花甲男孩》寫的是楊富閔眼中的台南,那麼《廢墟的故事》則是跨越國籍的「北漂」,回望自己故鄉馬來半島。主題也涉及少見的馬共歷史,以小說視角看見這段被醜化的過往。
Thumbnail
黑夜追逐我,我追逐太陽。失明或許是遲早的事,但我沒有放棄陽光的毅力。 人們以時間與鈔票交易,白天變得很短。當我從鈔票堆裡爬出來之時,大地已是成熟的橘橙色,鮮亮而通透,令人想咬下一口。
Thumbnail
或許當你年老時,眉毛稀疏,睫毛也少了,我便要小心翼翼爬在你的眉毛上,若不小心墜進你的眼裏,就會讓你流出淚來。
Thumbnail
他已為自己寫好一封遺書。 他在等一個雨天,然後離開這個世界。雨天是最好的時候,那好像老天爺在對他說:「好吧,孩子,你可以走了。」 他等了又等,等了幾天,未有落下一滴雨水。全城罕見地陷入乾旱,水壩的儲水量已達危險水平,池塘乾了,魚蝦的屍體都浮了上來,在熾熱的天氣裡發臭,直到乾癟。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