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與書相遇

33公開內容

這個專題收錄我的各類讀書心得,紀錄我與書的交會感受。會有早期部分小說,後期多以身心靈類為主,鋪展出極個人的閱讀之路。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這幾天慢慢在看《大武山下》,看到其中一小段: 「孤寂,是存在的本質。任何一個人的『心』,都是52赫茲的深海鯨魚。九十四歲的老人跟十四歲的少女,孤寂感是一樣的,就好像只要是皮膚,割一刀就會流血。」 日前在想關於「孤獨」的事,心裡浮現莊子的無何有之鄉,覺得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塊不被任何人所了解
Thumbnail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不被任何人所了解的地方」,只是有時不想被人了解,有時不敢被人了解。
你知道植物也有意識嗎?而且也能和其他生物,甚至自然現象溝通? 前陣子看完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對於植物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覺得動植物溝通挺有趣的,還曾動念想學學看,但發現好像要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練習,覺得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畢竟興趣太多了),所以打住。 緣起是看了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訪
Thumbnail
好酷喔!我們今晚都有一棵樹(手比愛心)
看到今天的《生命之書》,又覺得很有共鳴。 從ㄧ月看到十二月,每個月的主題都不一樣,這個月的主題和宗教、上帝、冥想有關,是我有興趣了解的部分,看了之後,和我的以往的觀察還很ㄧ致,難怪我無法進入任何一個宗教體系。 以前年少時就好奇,如果爭戰的雙方都有宗教信仰,那神會幫誰?後來才明白,所有
Thumbnail
謝謝分享,很有意思的反思。大道理我是不懂啦,我只知道我認識的動植物們(應該?)都沒宗教信仰。然後大家的小日子也是一天一天在過。❤️
昨天看完了愛瑞克的新作《內在成就》,彷彿坐在講臺下,聽他娓娓說明如何達到內在成就的方法,淺顯易懂,條理分明。全書分成三大部分,從説明何謂內在成就,到自我實現、幫助他人,循序漸進,讓讀者可以跟著章節一步步前進。 第一部分列出外在成就與內在成就的差異。外在成就多是有形、看得見的表徵,如社經地位、收
Thumbnail
婚前也許很有想法和衝勁,但婚後轉換成全職媽媽,可能要適應一下(小孩將來會不會變"高徒",通常也無法說得準?)。我覺得若能在"照顧好自己的家人和小孩"之下,做些自己開心的事,也就夠了。愛瑞克有作品,作品幫喬宜思打了自信的木樁,他至少就達到兩項內在成就,他的量表我可以這樣用嗎?
近來在看《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今天看完第六章:【我們該如何生活?】讓我有一些感觸。畫了一些內容摘要: 「大多數的時候,人生是由一連串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組成。」 「我們要問的是關於最崇高的理想、最有深度的價值觀,以及這些理想與價值觀如何透過細節呈現出來。」 「活在現今世界的我們有許多理由懷疑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生活?走著自己的步伐,嘗試自己的興趣,這就是最棒的生活。
今天看《生命之書》十月七日這天的標題是:徒勞無益的追尋 「只要我們的想法中還有時間感,勢必會恐懼死亡。我竭盡所能地學習,仍然無法發現終極實相,在死亡之前,我必須發現它,如果不能發現,來世也必須找到。你看我們所有的思想都是奠基在時間之上的。我們的思想都是一些已知的事物,而已知便是時間的活動;我們想
用心生活,也是寫好自己的人生劇本.....
今天看《生命之書》,9月21號這天的標題是:《知識便是權威之見》 覺得內容很有意思,就分享出來。 「學習的活動跟累積知識是相互矛盾的。學習暗示著心是空的,裡面沒有過往的經驗或知識。知識是累積成的,而學習卻是一種不斷在進行的活動,裡面沒有任何欲求;因此學習暗示著一種沒有權威的心態。所有的知識都需要
Thumbnail
書名一開始就將作者在泰國森林寺院學到的神奇咒語告訴讀者了。非常神奇而有力量的簡短咒語。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紛爭,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念頭的執著,認爲自己才是對的?這讓彼此相爭不休,積累不滿的情緒,甚且變成宿怨世仇。 如有一方或雙方能有餘裕往後退一步,去質疑自己的想法:「我可能錯了。」也許僵局就能
Thumbnail
婚姻可能已經是一般人最看重的關係之一,提醒自己「這也會過去」,真是讓人有感。提醒我,能夠與人相處的時光要好好珍惜,路到了盡頭也好好說再見。謝謝你的分享。不知你腎結石痊癒了嗎?之前聽他們說避免復發要多喝水,早上下午都要有一次尿是透明不黃的才表示喝夠多,供你參考。
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樣,這本是關於自我追尋的故事。 「我是誰」?這個多少年來是人們在迷惑時的靈魂拷問,而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並且,也沒有標準答案。 你是不是也覺得人生就該有明確的目標,然後擬好長期、中期、短期計畫,接著按照計畫逐步實行,就能達成想要的目標? 是的,最終你也許完成了這個目標
人生自古誰無傷?問題是你看見了嗎? 有些創傷,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傷了,以為只是一種難受的情緒,不想讓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努力把它壓抑下去了而已。它,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內心陰暗處,用隱微的方式在影響著我們。 自從接觸心理方面的書籍後,知道自己內在有創傷,也因為看見、理解而療癒了一部分,然而認識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