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誰無傷?問題是你看見了嗎?
有些創傷,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傷了,以為只是一種難受的情緒,不想讓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努力把它壓抑下去了而已。它,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內心陰暗處,用隱微的方式在影響著我們。
自從接觸心理方面的書籍後,知道自己內在有創傷,也因為看見、理解而療癒了一部分,然而認識自己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這本《隱形創傷》中所舉的例子,讓我看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他人和自己的影子。
以下就有感章節作記錄。
☘ 書中第二章講人類有三重大腦,即爬蟲腦的杏仁核:關於危及生命安全的創傷被儲存在此。哺乳動物腦:儲存依戀關係的創傷。認知腦:儲存關乎自尊、自信感受的創傷。
也提到這三種創傷的治癒及修復:
第一種:生命安全層面的創傷,需要擁有長期支持性的安全的關係和環境。
第二種:依戀層面的創傷,需要對關係有新的體驗和領悟。
第三種:認知層面的創傷,需要對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進行矯正。
「一些損害自尊自信的創傷,恰恰來自人更高級的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但這些高級的認知也會被扭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明明有能力和資源去過更幸福的生活,卻因為失去自信心而陷入痛苦。」
曾經有位朋友對我說過一些話,對方眼中的我,大約就是以上這段敘述的大意。而我,確實在自尊自信這一塊需要療癒。
本章所述創傷的類型,就像光譜的兩端,一端是關係過近,分化獨立受到阻礙 ;另一端是關係疏離,被拋棄感、對關係感到不安全。
曾經的我對於人我之間的界線並沒有很明確的劃分,總是希望和朋友建立起緊密的關係,然而隨著友誼一段段地嬗遞與消逝,我慢慢地擺盪到了光譜的另一端,畢竟,維持友誼是需要付出能量心力的,而我目前沒有那麼多的能量了,只能慢慢尋找與累積滋養的關係,看能否走到光譜的中間值 😊
☘ 第四章關於早期養育缺陷與親密關係中,我覺得自己也有故事例子裡,主角對人際關係的「二分性」:即「關注我的人」和「忽略我的人」。對關注我的人,對方品格上的一些小缺點,如果勸告無效,我好像還是會睜隻眼閉隻眼。這很大程度上是混淆了「需要」與「愛」,是因爲需要一段關係,但又害怕失去,所以會選擇忍耐,直到受不了爲止。
看了這章才明白,愛不是人天生的能力,而是一個人滿足了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後才會發展的能力。而能夠判斷一段關係是只滿足了混淆的需求,還是有更清𥇦的尊重、承諾和付出,是人在尋求關係的過程中最需要具備的能力了。
☘ 第五章講死亡與喪失的創傷,其中一段敘述,真的完整描述了我的感受。
「喪失對人最重大的影響之一,是讓人感覺原來一切重要的關係都難免會終結,從而沉浸在悲傷之中,損害他們重新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連結的動力和能力。」
原來,這告訴了我,在我內心還有著尚未處理的悲傷。
☘ 第八章講分化受阻的創傷中,有段敘述也很有感:
「人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濫好人」,有時這些「濫好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似乎會讓周圍親密的人覺得太忍讓、太委屈了,但他們自己並不覺得很痛苦。同理,也有很多在旁人看來似乎過於強勢和有攻擊性的人,他們往往會在人際關係中讓他人體驗到被強加和壓迫的感覺,但是他們似乎並沒有感到不合理並想要改變。這是因為這些處理方式,是在他們自主的行動和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在他們的個人經驗中是有效的、自洽的。」
這段讓我想起某些親友,真的就如書中所述,完全沒有自覺。
☘ 第九章講來自學校的創傷體驗,提到最常見的霸凌問題。
學校即小型社會,校園中的霸凌也會在社會上各個領域中出現。書中對霸凌者的心理也有分析。
「霸凌是一種群體行為,旁觀者的觀看對霸凌者來說很重要:透過這種膚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力量並獲得優越感是霸凌者最大的目的。很多霸凌者形成的問題模式在於,他們缺乏基本的同理能力,真的認為自己能夠從欺負他人上獲得優越感,會把其他人的脆弱反應理解為自己的勝利和力量展示,所以越是對他們的霸凌行為做出脆弱反應的人,就是他們越喜歡的欺辱對象。」
「要避免霸凌需要接受十分系統的社會和學校的心理教育,教育孩子們自己的邊界不可被侵犯,要有自信和有能力拒絕任何不合理的侵犯以及去尋求他人的幫助。教育所有孩子不要做助長霸凌的「旁觀者」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旁觀者的注意和認同是霸凌者的根本動力,如果霸凌行為引發的不是旁觀者的注意而是忽視、反對、鄙視,霸凌者感到自己的行為得到的不是社交地位的提升而是下降,霸凌就不會發生。」
/
作者在書中提到,整個社會似乎崇尚「理性」重於「感性」。
我也有同感,好像理性就是文明與進步的象徵;提到感性,不免有貶意,似乎和情緒化、多愁善感...畫上等義詞。
即便是喜歡閱讀的人,也是把商業思維書擺在首位,人文書只是作爲輔助的感覺,但個人覺得,能打開人體的全面感知,比單一執著於大腦腦力要來得完整。
這本書,是一位熱心的學伴送給我的,當她看見書中的文字段落,覺得有感,便想著或許我也會有興趣。
這本書寫得滿淺顯易懂,每一章都有個案說明爲例,可以讓讀者參照個人經驗去體會。
如果你對認識自己、自我療癒也有興趣,不妨看看這本書。
購書由此去:
博客來-隱形創傷:成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療癒看不見的童年傷痛? (book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