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似苦又甜間徘徊 Ch.1】單身的自己,每一天都等著被他人妒忌

2020/08/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到底是甚麼造就了人們對愛情的憧憬、渴求、執迷、狂熱、欲拒還迎,甚至欲迎又「拒/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確立愛的時間倒推回去,開始思考 :
  1. 二人在墜入愛河之前的那種調情與談情、似苦又甜間徘徊的曖昧階段
  2. 只有一個人在默默迷戀或暗戀對方的內心小劇場階段
  3. 自個兒在「母胎單身、曖昧過但沒結果、分手離婚以後」下的一種「孤情狀態」
對情感的描述,往往是精緻又複雜的人類語言最徒勞的一塊。即使是詩人,亦往往是在重大的情感經歷過後,才一步步回想、消化、昇華成一章章綻放著潛意識洞見的文學作品;更遑論那些器樂為主的作曲家,到底是如何把生命的歷練,轉化成一首首動人的樂曲,無需「文字」便引起潛意識裡頭情感的種種共鳴,直教人雞皮疙瘩、感動、流淚?
有見及此,即便我們都想直接知道問題的答案,但若是生命中缺乏刻骨銘心的情感經歷,就總是很難去覺察、感受、體驗與回答這些問題。
因此,我從戀人們於離場失落下的憂鬱(melancholia)起步,開展這個勘探與了解「孤情←→愛情」的潛意識現象的工作。藉著把他們比喻作「流離失所的吉普賽人」,我把佛洛伊德的創見應用至今天社會面對情感失落常用的兩種方式(單身算了/約炮算了)上,了解背後的潛意識法則為何,以及在「理想情人」與「理想自我」一併喪失的創傷之下,指出治療師能夠如何協助個案們走出憂鬱的重點。
上述內容,請參考前面六篇【在結束處起步】:
獨自一人,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卻是在於,我們都不愛、不滿、不屑「自己」的種種樣貌……

滿意於自己,總是例外

有一件很值得了解的事:在心理健康,即並非對情感與關係作防衛的層面,到底有甚麼人不會對愛情產生憧憬?那些滿足且因自己而喜悅的人,尤其是那些投身工作──這個工作應該屬於《聖經》意義上的「勞動」──並以工作的成就為理想而自我實現的人,其實不太需要愛情。即便他們對情情愛愛的關係會有所憧憬,亦可能跟朋友說「有個伴,也許不錯!」,但在實際的心理意義上,那其實是毋需真實滿足的憧憬而已。
就像一位女士總是拒絕跟其他女生競爭,特別是涉及到男人的問題時。她說:「我不會威脅到任何女孩」,這是因為她相信自己比任何女性都優越。她不是真的不愛競爭或禮讓,也不是不渴望男人,而是十分滿足於自己。
相反,即使是熱衷於追求對象的情聖們,不論是古代的唐璜,還是今天夜店的貴公子,他們也許在白天與人前總是顯得無比自傲,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分,又有誰會看見他們的自我不滿與孤寂呢?至少,在他們的精心裝扮之下,一旦被所追求的對象拒絕,其心理面具背後總是滴著不安的冷汗:「到底發生甚麼事了?!」那股不安會漫延起來,教他全身都不太對勁。
佛洛伊德的弟子Reik描述得很好:
「對自己滿意,常常是例外,而且往往是製造給自己或他人看的煙幕而已。」
煙幕背後,總是掩藏著人們對自己的種種不滿。不滿甚麼呢?在自知的不足與缺陷中,人們看到別人比他優秀、比他吸引、比他耀目、比他更有力量……言即,他妒忌對方(being jealous of others),而且妒忌的東西常常是經過潛意識的探索後才能了解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戀愛中的人,甚麼都對;但對一個渴望戀愛、快將「墜入愛情」中的人,其思緒到情緒,甚麼都不對勁
只是這個不安、不滿、不適、不對,其實並不是今天我們習慣了的言情小說、偶像劇或電影所說的是由愛情引起,卻是因為原有的「廢墟自我」(Wreckage-ego,或合併得更精緻,Wreck-ego)狀態,被愛情冒起的火花點燃了!

妒忌你/被你妒忌,是我情非得已

我們當然可以把事情都歸咎到社會結構層面,因為我們從小就在競爭與比較的環境中成長,在資本主義的市場(乃至學校,因為它作為社會的縮影)裡,每個人都努力突出自我,渴求被看見的認同,換言之:讓他人妒忌自己(making others jealous with me
讓人妒忌的東西,必然是「好的」(good me,好的自己),這代表我們必須排空那些屬於自己「壞的」部份(bad me,壞的自己)──這個在精神分析的起源學上,即Melanie Klein所指出「好/壞」的原初分裂,在我眼中,才是這些現象的心理根源──,而壞的自己,就會日漸發展成為一片「廢墟自我」(Wreck-ego)。在那片廢墟的土地上,有一個自己,天天期望別人妒忌自己,因為受人妒忌的自己,必然是「好」的;如果別人會妒忌自己,在廢墟土地上期望別人妒忌自己的「那個自己」,也許就不是真的。
在這裡,我不得不說,發行於2005年,由林夕填詞,王菲演唱的《給自己的情書》第一句歌詞,實在言簡意賅地為點出了人們潛意識中的「情非得已」境況:
請 不要灰心 你也會有人妒忌
你 仰望到太高 貶低的只有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的種種不滿,對世界、對關係、對他人及對自己的灰心,都來自「沒有人妒忌自己」!
在「廢墟自我」土地上,不論是看自己或是別人,都是一種不可企及的仰望:我們把好的自己看成極理想的自己(因此,別人應該會妒忌,只可惜現在的我很爛),同時,我們把好的別人視為極理想的情人(那麼,我必然在妒忌對方,只可惜這會凸顯了我的自卑與自我厭惡)。
是的!許多時候長期的心理治療下來,我不過是發現了個案也許不自知的理想與灰心的矛盾與鬥爭,他們渴望怎樣被妒忌,以及原來他不知正在妒忌某人。所以說,仰望到太高,貶低的只有自己──更因此受苦而來到診間……潛意識的情非得已

-To Be Continued-


※ 支付季度/年度方案的讀者,記得善用自己的權利,用「情感提問表單連結」給哈理斯我寄信喔!(此連結已同步在專題介紹頁下方放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