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們與學術的距離:科普的意義與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一年,我有幸參與了兩本有關災害的臺灣自製科普書的製作;加上最近甫參加完科普新書的發表會,與主持人、觀眾討論一本科普書誕生的甘苦,頗有感觸,我決定將會談中聽到有感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想法付諸於文字。

怪奇現象:科普的目的與現實結果矛盾

在生活中,「科普」時常被視為一種工作,像是我們會說「我在做科普」;就我自己而言,我也會跟人說「我在做科普」、「我在寫科普文章」。然而,我們在做的科普到底是什麼?
「科普」在現代已經是非常耳熟能詳的詞彙,簡單來說,就是希望能將艱澀的科學知識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受眾理解,而媒介有很多種類,包含文字、影像、文創品等等。最常見的應該還是科普書、再來是科普影片吧。
於是坊間可以看見許多科普書,內容不外乎是以圖文方式簡化並吸引年紀稍小的讀者、也可能是以故事包裝甚至以科學家本人做主角開啟小說般的劇情,再來就是比較富有教育意味的定義型書籍。
只是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科普作為一種手段,我們真正希望達成的是什麼

回過頭想一下,我們從事科普工作,或以這次的案例,我們從事科普寫作希望達到的是什麼?最表層的理由當然是「希望民眾能懂」,但背後的理由是更重要但也更難傳遞的。
像是我們這次寫的書主題與防災有關,「災害」這個議題本來就是自然與人交互作用下的產物,肯定與民眾有關,也有很多科普書內容是大談災害、污染等議題。
然後呢?我從平日學校的學習、或是日常新聞中就知道災害的危險性、降低污染的重要性,我何必要再讀一本科普書?這個才是我們在寫科普書時最需要關注的。
就我自己的認知來說,災害或環境類型的科普書最重要得傳達給觀眾的不外乎兩個面向:第一是「科學的本質」,也就是讓民眾了解做科學是怎麼一回事;第二個就是「問題的系統性與複雜性」,簡單說就是問題的解決從來都不容易。
第一點比較純粹是科學的問題,民眾需要理解常常科學家在訪談過程中語帶保留,並非是受到什麼勢力的壓迫,而是基於科學的每項結論都是基於紮實的研究與辯證獲得,且常常受限於研究對象與研究儀器的限制,而無法獲得真正的全貌。尤其在災害的防範上,很難有說得準的時候,民眾應該視為常態,並建立面對風險的正確態度,而不是單純謾罵預報不準。反而現在所謂的「預言」在科學上來說是不可能是的事,民眾應該不輕易相信此類消息。
第二點就比較複雜了,因為以防災或重建來說,這其中每一個環節可能都同時與數個利害關係者有關,而每組利害關係者所重視的點不同,位在中間的決策者總是得做各種衡量,試圖找出其中的平衡點。結果就是,我們幾乎不能找到一個同時讓大家都滿意的解方。
當然,遇到自己的權益受損時,我們還是可以想辦法去爭取,但除了謾罵決策的結果以外,民眾應該知道每一個決策背後拉扯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

我們與科學的距離:我們該如何拉近彼此

所以說到底,只要民眾對於「科學」仍有抗拒,在沒有好的方法下,我們這些重要的概念怎樣都無法傳遞給真正的受眾。我們與科學的距離,到底該如何拉近呢?
知識是硬的,但故事是軟的。這也是我們在寫科普書時最主要的呈現手法。藉由歷史故事,或是真實發生在現代的與人有關的故事作為包裝,我們將想傳達的概念明示或隱晦的穿插在其中。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寫作技巧,但我更傾向於說就是因為我們都是「人」,所以也只有用「與人有關的故事」才能將真正的情感、想法表達出來。
再來,我覺得科普若要將我們與科學間的距離拉近,那中間連結的技巧就很重要。過去我總覺得科普工作者就是科學與民眾的橋樑,但事實不然,我覺得科普與民眾之間仍有很多層次,因為每個人基於他的生活形式,對於接觸科學的需求程度不一,這些層次包含:以科學轉譯為工作的人、願意接受科學新知但不從事科普工作的人、認為科學重要但多從友人獲得資訊的人、以及純粹跟從友人的人等。也就是說,當我們說「要做科普」的時候,應該要思考的是,我們做科普要傳遞的對象究竟是哪一層次的民眾?而不是單純把做科學以外的人都視為相同的「一般大眾」。
所以就我的看法,假設我們真的希望傳給最低層次的民眾(這裏沒有貶意),那我們該做的,是強化不同層次的民眾之間的傳遞能力,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打到「核心受眾」。
圖、接觸科學的層次。
從讀者的角度來說,了解自己在這層次中的位置就很重要。但基本上,會願意讀我這篇文章的人,已經是僅次於做科普的人的一群。這意味著,如果你也相信坊間這類科普書的價值是重要的,那你們會是協助將這類書籍向外推銷出去的關鍵人物!(欸會不會有一種只是讀個文章,卻突然被推坑的感覺?XD)

關於科普傳播,你可以怎麼做

所以最後,身為讀者的你能做些什麼呢?
如果你有覺得躍躍欲試,歡迎你加入科普的行列。如果你沒有要踏入這領域,但你認同科普的理念,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投資給這些科普工作者(買書啊,或是直接當他們的乾爹…開玩笑的),或是至少分享這些資訊給身邊的朋友們。這樣可以讓你身邊不太會碰科學,但願意接觸你所接觸的事物的人,有機會獲得一些新知,然後這些人可能又不自覺能將這些新知再傳給他的朋友們…
套句youtuber常用的句子,對於你看到好的科普書,歡迎「按讚、訂閱、加分享!」
圖、我所參與的兩本臺灣自製科普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30內容數
這裡會放上與科學教育、科學哲學相關的探索(inquiry)文章。「硬殼」就是要你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科學中的對話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重要,本文討論了知識民主化和科學信任危機對科學對話的影響,並探討公眾參與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文章還介紹了公眾對話的形式和設計,以及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對於對話的重要性,作者也提出了持續對話的觀點。
Thumbnail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科學中的對話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重要,本文討論了知識民主化和科學信任危機對科學對話的影響,並探討公眾參與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文章還介紹了公眾對話的形式和設計,以及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對於對話的重要性,作者也提出了持續對話的觀點。
Thumbnail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