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菜鳥產品經理時的一場奇妙失敗(上)

我在菜鳥產品經理時的一場奇妙失敗(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因緣際會跟十二年前在新創公司時期合作過的夥伴又相聚,那是我第一次擔任產品經理的時期認識的朋友。

​在我們之間的話題中,曾經一直有個遺憾,那是我們曾經覺得自己做對了什麼,但又莫名其妙收場的一個新創產品。

​那是一個叫做 LiteEC 的產品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我想跟你分享這個故事,我們感覺明明成功了,但卻失敗收場的新創鬼故事。

​我曾經待過一家新創公司 R,在那個台灣網路新創缺乏募資經驗的年代,當時的老闆剛剛成功募資了一筆可觀的資金,而且是從有名的建設集團大老闆手上獲得了這筆投資。

題材是什麼呢?現在說起來老掉牙,就是「點數」。

但在當年更不得了的概念是,老闆提出的理念是「點數交換」。

​那可是比特幣剛問世的年代,我們也目睹了日後有名的披薩日,但在當時我們還將比特幣換披薩當做趣聞來看待。

​附帶一提,因為比特幣換披薩的趣聞,我安裝了錢包,還在網路上拿到了好心人給我的 0.1 顆比特幣,當時是你開口去問,就有人到處亂送比特幣的時期。

​也就是說,在區塊鏈技術剛問世,還沒有普及的背景下,當時的團隊就想利用銀行、航空公司本來就大量發行但是囤積在那邊動彈不得的紅利點數,用一個點數交換的架構來創造次級流通的虛擬點數市場。

​為什麼點數交換對於銀行、航空公司有誘因呢?當時我的理解是,這些大企業發行的點數,使用效益實在太爛了,毫無流通可言,而且兌換流程困難重重,以至於許多人根本懶得查詢以及兌換。

​畢竟當你的點數可以兌換的東西缺乏吸引力或者門檻過高,本來要用來累積會員忠誠而發行的點數,就變成了折磨行銷部門以及引發熟客不滿的雞肋。

​更糟糕的事情是,因為企業已經承諾了這些紅利點數的價值,所以在預算上面就要一直針對點數的發行規模要有對應的財務準備,這相當等於卡了一筆資源在那邊動彈不得。

​所以發行越多點數、越多熟客拿到點數、更多爛東西爛流程引發不滿、造成更多財務成本的壓力,這個惡性循環簡直就是大規模發行點數的企業的惡夢。

​當時能發行點數的可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企業,不敢隨便玩 rug pull 這招。

​介紹完時空背景,好了,這跟當時是菜鳥產品經理的我有什麼關係呢?

​點數交換平台(現在來說就是交易所)要成功,問題在於創造流通性

公司找了天才 CTO 來架構點數交換核心技術,但光有核心技術還不夠,流通性怎麼辦呢?

當時我剛進去這公司一年左右,本來不是產品經理,掛名社群經理,因為我當時的專長是搞流量,透過媒體內容、網路直播等方式,把一個個網站從零開始把流量搞起來。

​有一次靠客製化的網路直播活動,幫公司簽下一個超級大客戶,算是立下一些戰功,老闆似乎覺得我是個可以跟工程師一起搞出有趣東西來的人。

​於是有天老闆就問我:「Soking 啊,你覺得我們有很多金流應用的 api,這可以做什麼?你跟 RD 想一下。」

​呃,我就得到了一個毫無方向的任務,但沒關係,讓我想我就想。

​沒想到…兩個月後,我們就給了老闆一個驚喜……

avatar-img
獸群之心 / Soking的沙龍
82會員
47內容數
以一個資深網路產品設計師的眼光,討論網路思維、產品思維以及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今天繼續跟你閒聊分享一下我在經營設計公司的日常近況 最近我們家兩位實習生陸續開始投入公司的日常工作中,參與顧問會議、專案以及課程 自從被我們家用戶研究員仲芸起了一個稱號「推書俠」之後,我對這個頭銜愛不釋手,特別熱愛在各種情況下推書 ​ 唉呀,推書俠就是在此時會現身了! ​ ​ ​
最近幾場企業內訓,客戶指定的題目都是用戶旅程圖 ​說實在的,這個工具我一直認為這是團隊共識討論法的工具,尤其是需要先有用戶研究的基礎來做為材料的支持,所以我一開始搞不懂直接點這道菜的原因是什麼? 雖然是這樣說,但在教學過程一面了解大家的感受,突然有了感覺 原來還是為了探索需求啊 ​ 讓我舉個例子
今天想跟你聊點輕鬆的工作小插曲,是關於我跟我們家實習生的相處小故事 每次到了公司有實習生的季節,我就忍不住寫實習生的觀察日誌,其實,我是在觀察我自己 ​ 如果你很好奇我們這次是怎麼舉辦實習生面試流程的,下次就來談談 ​ ​ 尤其是實習生比較容易在工作中接觸我的多面向,
假設有一個議題是設計管理,那設計公司的管理問題是不是全部都是設計管理議題? ​在我對「設計管理」這個議題粗淺的了解上,我先定義這個問題來自於這樣的想法: 「設計的產出該如何衡量價值?」 「設計師的產能是有辦法估算的嗎?」 ​ ​ ​ ​ ​ ​ ​ ​ ​
因為教學關係,我常常跟希望學習 UX 知識來入行的朋友聊天,最常聊到的話題當然是求職,畢竟沒有入行的話,一切都是空的。 然而越是想要走直線的朋友,越常撞得頭破血流搞不懂自己為什麼撞牆 最核心的狀況是,什麼樣的產業需要具備 UX 技能的人? 就像專精廚藝的人,如果從事這個職業被稱為廚師
這來自於我們左右腦區擅長關注事物的差異性。 就像有句俗話說,見樹不見林 我們的左半腦注重細節,而右半腦則想要理解大局。 這也是情緒在裡面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原因,你可以想像在危急的時候,我們會聚焦在細節上,因為迫切想尋求生存有關的訊息,這個時候會更專注在分析與邏輯上,喜歡高概率的成功、簡單易行的選項。
今天繼續跟你閒聊分享一下我在經營設計公司的日常近況 最近我們家兩位實習生陸續開始投入公司的日常工作中,參與顧問會議、專案以及課程 自從被我們家用戶研究員仲芸起了一個稱號「推書俠」之後,我對這個頭銜愛不釋手,特別熱愛在各種情況下推書 ​ 唉呀,推書俠就是在此時會現身了! ​ ​ ​
最近幾場企業內訓,客戶指定的題目都是用戶旅程圖 ​說實在的,這個工具我一直認為這是團隊共識討論法的工具,尤其是需要先有用戶研究的基礎來做為材料的支持,所以我一開始搞不懂直接點這道菜的原因是什麼? 雖然是這樣說,但在教學過程一面了解大家的感受,突然有了感覺 原來還是為了探索需求啊 ​ 讓我舉個例子
今天想跟你聊點輕鬆的工作小插曲,是關於我跟我們家實習生的相處小故事 每次到了公司有實習生的季節,我就忍不住寫實習生的觀察日誌,其實,我是在觀察我自己 ​ 如果你很好奇我們這次是怎麼舉辦實習生面試流程的,下次就來談談 ​ ​ 尤其是實習生比較容易在工作中接觸我的多面向,
假設有一個議題是設計管理,那設計公司的管理問題是不是全部都是設計管理議題? ​在我對「設計管理」這個議題粗淺的了解上,我先定義這個問題來自於這樣的想法: 「設計的產出該如何衡量價值?」 「設計師的產能是有辦法估算的嗎?」 ​ ​ ​ ​ ​ ​ ​ ​ ​
因為教學關係,我常常跟希望學習 UX 知識來入行的朋友聊天,最常聊到的話題當然是求職,畢竟沒有入行的話,一切都是空的。 然而越是想要走直線的朋友,越常撞得頭破血流搞不懂自己為什麼撞牆 最核心的狀況是,什麼樣的產業需要具備 UX 技能的人? 就像專精廚藝的人,如果從事這個職業被稱為廚師
這來自於我們左右腦區擅長關注事物的差異性。 就像有句俗話說,見樹不見林 我們的左半腦注重細節,而右半腦則想要理解大局。 這也是情緒在裡面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原因,你可以想像在危急的時候,我們會聚焦在細節上,因為迫切想尋求生存有關的訊息,這個時候會更專注在分析與邏輯上,喜歡高概率的成功、簡單易行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