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緣際會跟十二年前在新創公司時期合作過的夥伴又相聚,那是我第一次擔任產品經理的時期認識的朋友。
在我們之間的話題中,曾經一直有個遺憾,那是我們曾經覺得自己做對了什麼,但又莫名其妙收場的一個新創產品。
那是一個叫做 LiteEC 的產品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我想跟你分享這個故事,我們感覺明明成功了,但卻失敗收場的新創鬼故事。
我曾經待過一家新創公司 R,在那個台灣網路新創缺乏募資經驗的年代,當時的老闆剛剛成功募資了一筆可觀的資金,而且是從有名的建設集團大老闆手上獲得了這筆投資。
題材是什麼呢?現在說起來老掉牙,就是「點數」。
但在當年更不得了的概念是,老闆提出的理念是「點數交換」。
那可是比特幣剛問世的年代,我們也目睹了日後有名的披薩日,但在當時我們還將比特幣換披薩當做趣聞來看待。
附帶一提,因為比特幣換披薩的趣聞,我安裝了錢包,還在網路上拿到了好心人給我的 0.1 顆比特幣,當時是你開口去問,就有人到處亂送比特幣的時期。
也就是說,在區塊鏈技術剛問世,還沒有普及的背景下,當時的團隊就想利用銀行、航空公司本來就大量發行但是囤積在那邊動彈不得的紅利點數,用一個點數交換的架構來創造次級流通的虛擬點數市場。
為什麼點數交換對於銀行、航空公司有誘因呢?當時我的理解是,這些大企業發行的點數,使用效益實在太爛了,毫無流通可言,而且兌換流程困難重重,以至於許多人根本懶得查詢以及兌換。
畢竟當你的點數可以兌換的東西缺乏吸引力或者門檻過高,本來要用來累積會員忠誠而發行的點數,就變成了折磨行銷部門以及引發熟客不滿的雞肋。
更糟糕的事情是,因為企業已經承諾了這些紅利點數的價值,所以在預算上面就要一直針對點數的發行規模要有對應的財務準備,這相當等於卡了一筆資源在那邊動彈不得。
所以發行越多點數、越多熟客拿到點數、更多爛東西爛流程引發不滿、造成更多財務成本的壓力,這個惡性循環簡直就是大規模發行點數的企業的惡夢。
當時能發行點數的可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企業,不敢隨便玩 rug pull 這招。
介紹完時空背景,好了,這跟當時是菜鳥產品經理的我有什麼關係呢?
點數交換平台(現在來說就是交易所)要成功,問題在於創造流通性
公司找了天才 CTO 來架構點數交換核心技術,但光有核心技術還不夠,流通性怎麼辦呢?
當時我剛進去這公司一年左右,本來不是產品經理,掛名社群經理,因為我當時的專長是搞流量,透過媒體內容、網路直播等方式,把一個個網站從零開始把流量搞起來。
有一次靠客製化的網路直播活動,幫公司簽下一個超級大客戶,算是立下一些戰功,老闆似乎覺得我是個可以跟工程師一起搞出有趣東西來的人。
於是有天老闆就問我:「Soking 啊,你覺得我們有很多金流應用的 api,這可以做什麼?你跟 RD 想一下。」
呃,我就得到了一個毫無方向的任務,但沒關係,讓我想我就想。
沒想到…兩個月後,我們就給了老闆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