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開啟什麼樣的世界呢?
每當深入賞析一部作品,總會發現故事背後擁有其豐富特殊的「參考資料」。到底創作者們是如何轉換原始的文本,而後為作品添增層次與趣味性呢?(暫排除藍色窗簾等過度詮釋的現象)從收集資料、轉換靈感、呈現劇情、修改細節、檢視邏輯,將點連結成線,再把線化作面,最終架構出一個好故事。層層梳理下來,便會發現「化用靈感/資料」是創作不可或缺的技巧。
----下面論述涉及《蠟筆小新:電擊!豬蹄大作戰》的劇透,請讀者自行迴避----資料來源
當人們想要訴說一個故事,必定是受到某種「靈感/資料」啟發。接觸一件事物後勾起思緒,產生動機促使我們去傳達,因而形成故事的核心概念。以下從三個層面切入來源:1.文獻
可以透過歷史留存的資料,以及專業學術理論去拼湊特定年代、地區或文化下的社會樣貌,由此創造作品的特色。例如在日劇《她們~母女三代物語~》中描述歷經昭和、平成、令和時代的女性們,從戰亂到和平、從國家禁說英文到出現英文教師、從用收音機聽棒球賽況到看電視追晨間劇,故事運用物價、音樂、交通工具與獲取資訊的管道等各方面細節反映時代的更迭,自然地將快速發展的經濟與歷史背景融入人物日常與情感。
然而,在各種文獻遺失、偽造與未發現的狀況,許多史實的真相也無從判斷,我們僅能從不同出處的資料盡可能吸收知識與自我辯證,聚焦於想傳達的主題。以書籍為例,儘管只引用資料的其中一句話,也建議完整讀過整本書後,反覆揣摩再融入自身的作品,避免斷章取義的情形。除了引用歷史文獻資料,亦可以透過當代的報章雜誌、文學著作、相關事件記錄來構築自身創作的世界觀。
某些看似毫無關連的事物,最後也可能串連成一條線。
2.作品
如果認為歷史資料和論文內容較為艱澀,不妨從「故事」去衍生故事。比如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和社會習俗,都是很棒的材料來源。另外,當我們觀賞畫作、影劇或歌曲等著作,常會產生某些感觸或想法,這些個人與作品的連結,能夠帶來豐富的收穫,亦可以反映到自身的創作上。
這邊舉例筆者很喜歡的網路短漫《公主徹夜未眠》,故事使用知名歌劇《杜蘭朵》改編而成,作者巧妙地運用原作的人物關係,並透過修改部分劇情設定,為角色的死亡賦予了特殊意義,提醒讀者珍惜身邊珍貴的人事物。雖與原作結局有些差異,但是相信作者已完成屬於自己的故事。
3.見聞
另外,也可以蒐集生活上的所見所聞,「自己創造」故事的引用資料。內容可以是讀書/觀影/演講心得、活動學習單、筆記、日記、塗鴉等日常紀錄,即便只是摘錄或一小部分自我見解也沒關係,建議有什麼想法都可以寫下來。而後在咀嚼資訊時加入自己的思考,便會在書寫過程浮現疑問或細微的感受,如同打磨原石那樣,在層層淬鍊下得到閃閃發光的寶石。
如果認為自身觀察的角度有限,也可以進行田野調查,或在平臺討論區提問、製作問卷、隨機街訪或詢問身邊的人們,如此便能放大個人的「經驗」,讓產出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共鳴,由此獲得的內容便是第一手資料,能夠創造獨特的靈感。
(2025/4/24更新)除了上述三個來源,創作者也可以在作品虛構一個符合核心概念的故事,比如在《蠟筆小新:電擊!豬蹄大作戰》動畫電影,劇情穿插「肥嘟嘟左衛門的冒險」這個故事,刻劃了肥嘟嘟左衛門的角色曲線,讓牠在冒險的過程體會到幫助人們的快樂。作為電腦病毒誕生的肥嘟嘟左衛門不禁甘願消失、抵擋豬蹄組侵略世界的風險,最後也以某種形式協助小新一行人的飛船成功逃離爆炸的旋風,結局回扣角色成長後的價值觀並加深牠與小新的友誼,此例顯示創作者的想像亦是很棒的「故事材料來源」。

需注意文獻的資訊不一定是正確、不可動搖的,自身的見解也未必不專業,應隨時存有懷疑與辯證的心態。
轉化手法
想到單一的故事概念/靈感不困難,可是該如何將概念放入故事中?在化用資料時,建議參考推理小說的寫法,即「由後往前」構思情節,先設定事件結局或對人物造成的影響,再往前去蒐集相關資料、安排對應的劇情。
1.抽換素材
轉化資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抽換素材,比如在《誠實的樵夫》寓言中,*湖中女神詢問樵夫掉落的是金斧頭或銀斧頭這段劇情,可以更換女神的身份,也能修改樵夫掉落的物品,更可以調整女神和樵夫的對話內容,替換的項目沒有限制,結局走向可以致敬原作,亦能讓創作者盡情發揮腦洞與玩梗。
2.使用象徵/譬喻
除了單純抽換素材,創作者可以試著將參考資料的知識與觀點放入劇情,作為故事隱喻或伏筆。同時可將部分特質投射在角色身上,鮮明地呈現抽象概念,例如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都對應一種病症或花朵,讓代表某種象徵的人物們互動,交錯影響的效果也能為整體作品添增豐富想像。
《魔法水果籃》引用十二生肖的傳說來開展劇情,不僅透過所屬生肖反映角色性格,亦運用生肖的相處衍生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例如水火不容的老鼠與貓咪,本該成為生肖之首的牛,位於生肖末位的豬,召集十二生肖的神明等等。作者更是精心安排一位與家族無關的女孩本田透,讓她進駐視血緣與命運為一切的草摩家,層層揭開十二生肖背後的神秘面紗,更藉此辯證名為「愛」的束縛與救贖。
3.改變手法
如果故事題材本身較為大眾/難以做出新穎的變化,可以考慮更改敘事的方式,比如使用倒敘法、中間插入回憶片段,亦可以發展多條平行世界線。藉由時空交錯的手法,將原先簡單平鋪的情節變得耐人尋味。儘管轉換時空的相關設定有成千上萬種,筆者認為「首尾呼應」的故事最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進擊的巨人》結局回收第一話標題「給二千年後的你(~希干希納的淪陷 )」,兩千年是人類與巨人衝突歷史的結束,同時也開啟下一段旅程/衝突的起點,當讀者再次看見主角艾連.葉卡小時候在大樹下流淚的那一幕,便能知道那些淚水代表的意義與犧牲多麼重大,這一路上跟著角色走過的經歷也深深刻劃在筆者心中。
構思時空相關設定需要縝密結構,且容易出現悖論,建議下筆前先審視整體邏輯,省去後續修改矛盾的心力。
4.轉換視角
在各種休閒娛樂百花齊放的現今,無論題材或手法都容易與其他作品重複,若要和市面上的故事作出區別,筆者認為轉換視角是不錯的方式。比如常見的二次創作,在吸收作品的劇情與人物設定後,可以適當地發展原作留白的空間,讓戲份較少的角色、有缺憾的情感關係得到發揮的機會。不僅是延伸支線來豐富整個故事,同時能創作後日談或前傳,還可以改成「群像劇」的方式、讓每個角色都有足夠份量的個人劇情。
轉換視角考驗各位創作者的想像力,無論是用主角以外的人物檢視作品,或在作品既有的架構下找出一條未演出的故事線都是不錯的嘗試。筆者在這邊提出一個疑問:大家都知道某位名人的生平事蹟,那麼名人背後是否有其他人們的支持?那些人們是否也有自己的努力與辛酸呢?在電影《時空旅人之妻》中,主角亨利能夠被動穿越時空,而這樣「強迫」跳躍的能力,讓他經常陷入混亂的狀態。亨利的妻子克萊兒更常因為丈夫突然消失而感到不安。透過妻子的視角,觀眾充分瞭解到這個能力讓夫妻倆都吃足了苦頭,卻也為兩人不畏困難的愛情所觸動。
不單是透過人物,轉變視角亦可以使用「跨越時空(地區/文化)」的方式達成,例如近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穿越題材。其中《派對咖孔明》藉由穿越到現代的諸葛亮,讓觀眾好奇古人如何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運用自身的智慧與策略,幫助想要成為歌手的女孩完成夢想,作者融合三國的歷史與兵法、現代的創作歌手與饒舌音樂等元素,為故事添增特色和趣味。除了古人闖入現代,也可以改為現代人們回到過去或轉生至異世界等等,這類題材運用「價值觀的碰撞」製造出新鮮的體驗,也是一種換位思考的觀念對話。另外,能夠安排一位專門替故事解說的角色,打破第四道牆來為觀眾釐清劇情較難說明的地方或吐槽。
每件事情至少有三種以上的立場(正/反/中立),轉換思考的方向也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5.更換體裁
隨著科技進步,多媒體創作的發展愈顯蓬勃,無論是小說轉漫畫、遊戲轉動畫、舞台劇轉電影……眾多經典作品接續翻拍或重製。即便是同樣的素材與資料,透過不同媒體(體裁)呈現,便能夠創造出另一個故事。不過轉換過程得考慮表演場景的大小、呈現時間的長短、是否能夠還原特定動作和場面、適不適合用第一人稱敘述等條件,筆者認為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原作的文本/劇本來走。若是根據原作劇情的大方向改編,細節處理上有所不同亦別有一番滋味。重要的是事前瞭解作品的風格,而後加入自己的詮釋,但須小心不要破壞角色人設或過於商業化而失去改編宣傳的功用。
引用迷思
自從接觸越來越多作品,筆者創作的過程會不自覺地引經據典,從前認為這樣像在賣弄學問、刻意炫技而感到彆扭,後來才發現這些「引用」其實都是自然產生的結果。只要輸入夠多資訊,便會慢慢地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些內容不是純粹的筆記,更非抄襲。而是把潛意識中認為重要的東西或零碎記憶集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輸出這些故事。
Water has memory.--《Frozen 2》
一如雪寶(Olaf)在《冰雪奇緣2》提到的「水擁有記憶」,筆者認為文字、知識或情感,人生經歷的任何事物都像水一樣,從意識流過就化作身體的一部分。小時候聽過的音樂、品嚐的菜色、參加的展覽,都影響著我們長大後的人生。就像傷口不會消失,每個人勢必都得帶著傷口前進。不過,在一身沉重的事物中,一定也有些能讓你打從心底感到快樂、微小卻能不斷支持自己下去的事物。
引用典故必須從既有的東西去汲取靈感,雖說是最直接的方式,可進行反覆閱讀、思考吸收、尋找相關背景資料,再融合自己想法等步驟,花費的時間可能還比憑空杜撰整個世界觀來得多。況且,充滿想像的故事有時反而讓創作者們更好發揮。以下列舉四項查找資料時常見的迷思,希望能夠幫助創作者釐清相關癥結:
- 改編爭議
儘管是依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每個創作者與觀眾都會有不同看法。只要版本存在差異,必定會有分歧的評價與聲音。即便體裁相同,稍微更動情節,觀感便可能產生巨大變化。承前所述,換個視角就彷彿讓作品的世界煥然一新,也可能是非立場瞬間顛倒,更別談跨媒體創作。雖然結果必定無法讓所有人滿意,起碼端出成品時要問心無愧,需懷著對於主題的熱情去創作新的故事,而非一心地透過素材聲量榨取剩餘價值。
無論內容忠於原作或製作組原創,都需在參與陣容、商業導向、現今社會價值觀……各種考量找出平衡。但也正因如此,改編能夠增廣作品討論的空間,筆者認為若能接觸不同形式的受眾,某些方面對作品而言是好的影響,如引起新舊觀眾的注意,主動關心故事中的議題,或藉由情節瞭解不同社會層面的心理,將創作打入各個世界/領域的人們,達到「傳遞觀念」的目的。
- 缺乏背景知識/資料過少
有些創作者可能會擔心沒有真實的體驗,如何去寫出「引起共鳴」的故事?但是,非專業的人們也可以透過生活的觀察、田調資料與想像力去補足,筆者認為撰寫故事最重要的是對內容「有興趣」,若是沒有興趣也要擁有好奇心,以及把作品完成的決心。
當研究的主題偏向冷門,導致相關資料不足,除了尋找類似的題材分析,也可以運用想像力拼湊情節,其實不一定所有的內容都要有跡可循才能應用,而是開始創作後,我們才逐漸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不是刻意塑造酷炫氣氛而去搜尋艱澀的資料,而要將平時接觸的重要觀念,透過適當的轉化手法放到故事中,自然地讓角色和故事為己發聲。
- 資訊過多
身在資料量爆炸的網路時代,光是撰寫單一情節就可能困在茫茫大海中。雖然根據主題去節選關聯性高的資料是不錯的方式,不過……想要瞭解深度的內容,勢必得多花時間歸納資訊、多看不同人的見解。也許當下無法融會貫通,但是持續放在心裡,相信有天知識會自動串接起來。有時也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解答,比如出遊拍照的個人體驗,可以透過梳理內心所感,映照出一番人生道理。
- 獨立思考
使用任何資料時,我們都需要跳脫已有框架,盡可能進行獨立思考。即便偏見是不可避免的,也要知道有一種看法,必定會有與之對立的觀點,透過不同立場的觀點去平衡思考的方向。另外也要有資訊辯證的基礎能力,減少被假新聞、炒作話題誤導的風險。

持續學習
殺老師對學生講的那些話,有很多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作者在自身短暫的人生經驗中親身感受到的。《暗殺教室21~感謝的一課~後記①》
透過整理引用的資料,不只能檢視自身作品的架構與邏輯、賦予內容更豐富的可能性,更可藉此回顧親自走過的人生道路。筆者認為輸入資料是種潛移默化的行為,跟學習一樣,必須持續地接觸、吸收、查找、輸出,最後才可能內化成自己的觀點。
像筆者自己也會透過重複閱讀、與他人討論引用的著作,甚至透過繪製插圖等方式來刺激思考的火花。許多靈感看似忽然迸出,可細想後覺得更像是長期記憶的事件相連,彷彿在創作過程找齊一片片拼圖,最終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
這是很常發生的情況,到了最後一集的序言,作者能說的,也就只剩下感謝了。能夠連載這部作品、能夠順利推出商品、能夠讓讀者看到最後、能夠體驗到各種不會再有的經驗、能夠藉此認識到大家……我要為此,謝謝大家!《暗殺教室21~感謝的一課~》
最後,筆者認為創作就如同耕田,土地需要灌溉與施肥,並集結許多人們/條件幫助才能結出碩大的果實。享受美好成果的同時,也要記得反饋給曾經給予我們協助的對象。就像老師替我們解除疑惑,便會自然地說聲謝謝。即使微不足道,但像這樣將從對方身上學習的東西好好應用於生活/標示引用的出處,也是種表達謝意的方式。無論透過文字、圖畫或照片獲得創作的養份,身為創作者的我們都可以嘗試把這份心意傳達出去。
抱持敬意與感謝的心情,相信生活任何角落都不乏豐富的收穫。
* 湖中神明依據版本身份可能有所不同
若文中引用的資料有任何侵權之疑慮,收到通知後會盡速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