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體鍊魂】第一百七十一回 水之惡-病-(六十九)以「病是資訊流」觀點去看資訊爆炸時代下的「製造疾病」(二)
(續上回)
第三部分:「製造疾病」發動的「資訊戰」
以「病是資訊流」的觀點,「製造疾病」的本質,是一場針對大眾認知系統與心理韌性的資訊戰。
它的攻擊方式,並非明刀明槍,而是透過以下三種方式,系統性地增加我們的認知負擔:
1.創造「認知寄生蟲」(Cognitive Parasites)
手法:將正常的生命經驗(如老化、悲傷、害羞)或輕微的身體不適,貼上一個令人不安的「醫學標籤」。
認知負擔:這個「標籤」一旦被植入我們的意識,就會像一個寄生蟲一樣,持續消耗我們的認知資源。我們會開始不自覺地、持續地自我監控,檢查自己是否符合該「疾病」的症狀。一個原本自然的身體感覺,現在被重新詮釋為一個潛在的威脅信號。這種持續的「自我掃描」與「威脅評估」,是一種巨大的、永不休止的背景認知壓力。
2.污染「資訊水井」(Polluting the Information Well)
手法:透過資助片面的研究、發布聳動的新聞稿、利用媒體進行大規模的「疾病意識」行銷。
認知負擔:這種做法,嚴重污染了我們賴以做出健康決策的公共資訊環境。它極大地降低了「訊號雜訊比」(Signal-to-Noise Ratio)。我們被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從海量的、充滿商業偏見的「噪音」中,試圖分辨出客觀、中立的健康「訊號」。這種費力的資訊篩選與驗證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認知上的巨大消耗。
3.將「萬一」(What If)武器化
手法:將焦點從治療實際的「疾病」,轉移到管理抽象的「風險因子」(如膽固醇、骨密度)。
認知負擔:這是一種極其高明的心理操縱。它將我們的認知負擔,從處理一個「已知的當下」,轉移到擔憂一個「未知的未來」。我們的大腦被迫進入一種持續的、低度的預測與焦慮模式,不斷地進行「萬一我中風了怎麼辦?」、「萬一我骨折了怎麼辦?」的模擬。這種對未來可能性的無盡擔憂,正是王鳳儀所說的、那個會不斷消耗「腎精」(生命能量)的「煩」的稟性的完美寫照。
第四部分:認知系統不堪重負後的具體後果
當認知系統長期承受上述的壓力負擔後,便會顯化為一系列病理狀態:
●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每一個被製造出來的「疾病」或「風險」,都向我們拋出了一系列新的決策要求——要不要做這個檢查?要不要吃這個藥?要不要改變我的生活方式?
當這些決策點過多時,我們的認知系統會不堪重負,導致決策品質下降,甚至完全放棄決策,即「分析癱瘓」(Analysis Paralysis)。
●信任腐蝕(Trust Erosion):
當公眾意識到許多健康資訊背後都有商業動機時,會導致對整個醫療體系、科學研究、甚至家庭醫師的普遍不信任。
這種不信任感,讓每一次的健康決策都變得更加困難和焦慮,因為我們失去了可以依賴的權威。
●「超警覺的自我」與直覺的喪失(The Hypervigilant Self & Atrophy of Intuition):
這是最深遠的危害。在持續的資訊轟炸下,我們被迫成為一個「超警覺的自我管理者」,時刻監控著自己的身體數據與行為,唯恐偏離「健康」的軌道。
我們不再相信自己身體的自然感覺與內在智慧(內感受力),而是將「健康」的定義權,完全讓渡給了外部的儀器、數字和商業化的標準。
這種身心分離,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病態。
(待下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