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

含有「博士生」共 23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博士生愛麗絲在劍橋大學的分析魔法學研究所勤奮地修課、寫論文、做助教,終於苦盡甘來快要熬到畢業。然而,她的指導教授偏偏在此時因為魔法實驗中的失誤而慘死,肉體四分五裂,靈魂則落入地獄。眼見自己的學術生涯恐怕就要無疾而終,愛麗絲決定不擇手段把教授帶回人世,好主持她的論文口試、替她寫完求職推薦信。
Thumbnail
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啦!這是我博士生涯中最喜歡的研究(沒有之一)。 這篇研究登上了 SSCI期刊(IF:4.2, Q1, 9/76),《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標題:"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
很多人在碩博士階段卡住, 不是因為他們學不會,而是因為他們「看答案看太快」。 每當研究有障礙、解題有困難、寫作卡住—— 他們第一時間想的是:「看別人怎麼做」。 但面對一個「參考答案」,你要做的不是照抄, 而是反過來問:「這個答案是怎麼想出來的?」 這才是你真正該學的東西。 ▋參考答案不
我們對「學習」的想像,往往停留在「打開一本書、吸收新知識」。 但研究所階段,你會發現: 能不能學到新東西,從來不是看你多努力,而是你早期打下什麼底。 這句話如果你讀不懂、也不想懂, 那你接下來只會越學越痛苦。 但如果你願意面對它, 那你會進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學習境界。 ▋輸入不是重點,
碩博士生活是高度密集的內耗週期。 進度壓力、實驗失敗、咪挺焦慮…… 久而久之,很多人會覺得「沒時間善待自己」,只能「撐過去」。 但事實上,真正能讓你走得長遠的研究者, 不是意志力最強的人,而是能夠敏銳覺察自己的人。 正如一句話說得好: 「善待自己,覺察你的感受。監測你的睡眠、飲食和身體感
許多碩博士生會以為「決策」的核心在於「分析完所有資訊,找出最好的選項」。 但實際上,決策從來不是一場資訊比賽。 真正的決策,是一個行動的承諾。 經典定義:「決策,是為了實現預期目標而作出的行動承諾。」 這句話很短,卻藏著研究生日常會卡住的三個盲點。 ▋盲點一:你以為還沒資料,其實是還不敢承
剛開始做實驗時, 每一次跑出來的結果都像天降判決。 圖表一漂亮,就覺得自己離發 Paper 只差一步; 數據一崩潰,就開始懷疑整個研究方向是不是錯的。 這種「患得患失」,是每個碩博士生都必經的煉獄。 真正成熟的研究者, 不是讓實驗永遠成功, 而是學會把心態擺回正確的位置, 讓結果成為
剛開始做研究時, 學到新東西會讓人亢奮, 第一次被挑戰則會帶來倦怠。 這些情緒起伏,其實是每個年輕研究者都會經歷的「症狀」。 但真正有經驗的研究者, 走過這些之後,會進入一個新的狀態: 無喜無悲。 ▋學到新東西,不是「興奮」,而是「看得更清楚了」 剛開始學到新概念,腦袋會有一種「燃起
很多碩博士生讀完 Paper 後, 滿腦子是「我懂了!」, 但真正有經驗的人都知道: 這種「懂了」的感覺,往往是錯的。 ▋錯在「把 Paper 當教材」而不是當研究對話 Paper 不是教科書,不是用來「教你」的。 它是一場作者在跟領域裡對話的實驗性提案。 如果你用「學知識」的心態去讀
很多研究生讀 Paper 的時候, 覺得看完摘要與導入還是「霧裡看花」, 原因不是理解力不夠, 而是沒有拆開「問題的層次」。 懂得分辨 Issue、Problem、Question, 才能看見作者真正想回答的是什麼。 ▋Issue:宏觀層面的爭議或現象 Issue 是領域中還沒有共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