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做研究時,
學到新東西會讓人亢奮,
第一次被挑戰則會帶來倦怠。這些情緒起伏,其實是每個年輕研究者都會經歷的「症狀」。
但真正有經驗的研究者,
走過這些之後,會進入一個新的狀態:
無喜無悲。
▋學到新東西,不是「興奮」,而是「看得更清楚了」
剛開始學到新概念,腦袋會有一種「燃起來」的感覺,
但當你走得更遠,會發現這只是角度的校正:
「原來這裡以前是模糊的,現在更清楚了。」
這不該是情緒的波動,而是對 clarity 的追求。
▋受到挑戰,不是「倦怠」,而是「想得更完整了」
第一次被否定、被質疑,
年輕研究者容易覺得「我是不是不行?」
但真正成熟的心態是:
「這個角度以前想不完整,現在被迫補上了。」
挑戰不是打擊,而是讓思考更完整的槓桿。
▋從熱情與倦怠,轉為「我這次是否表達得更清楚?」
有經驗的研究者會把每一次實驗、討論、寫作,
都當成讓自己「說得更清楚一點」的機會。
當你的焦點從情緒轉為 clarity,
你會發現喜與悲都不重要,
真正限制你的,只有有限的時間與精力。
⸻
這個轉換,是研究者心態的分水嶺。
從「被情緒推動」到「被清晰度推動」,
你不會再怕倦怠,也不會迷戀熱情,
而是每天問自己:
今天,我是否讓事情變得更清楚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