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碩博士生讀完 Paper 後,
滿腦子是「我懂了!」,
但真正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這種「懂了」的感覺,往往是錯的。
▋錯在「把 Paper 當教材」而不是當研究對話
Paper 不是教科書,不是用來「教你」的。
它是一場作者在跟領域裡對話的實驗性提案。
如果你用「學知識」的心態去讀,
很容易覺得自己吸收了,
但你真正該學的,是:作者是如何設計這場對話?
▋錯在「看懂方法」,卻忽略了問題設計
大多數學生讀完 Paper 會重現出方法細節,
但研究的核心不在於「做了什麼」,
而在於「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如果你沒有回到問題的假設與動機,
就算把公式背下來,也還停留在「看似懂」。
▋錯在「覺得結論合理」,卻沒質疑它的邏輯
最危險的「懂」,
是覺得作者的結論順暢合理,然後直接吸收。
真正的閱讀,是在腦中重跑一次假設→方法→數據→詮釋的鏈條,
看它哪裡可能崩。
這才是讓你從學生變研究者的關鍵轉折。
⸻
所以當你讀完 Paper 覺得「我懂了!」,
停下來問自己:
我懂的是知識,還是懂了這場研究的對話與設計?
這個差別,
決定你只是會讀 Paper,還是能寫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