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活是高度密集的內耗週期。
進度壓力、實驗失敗、咪挺焦慮……
久而久之,很多人會覺得「沒時間善待自己」,只能「撐過去」。但事實上,真正能讓你走得長遠的研究者,
不是意志力最強的人,而是能夠敏銳覺察自己的人。
正如一句話說得好:
「善待自己,覺察你的感受。監測你的睡眠、飲食和身體感受。」
以下三種方法,就是碩博士生每天都該做的「自我照顧」練習。
⸻
▋方法一:每週一次「身體快照筆記」
我們太習慣追蹤專案進度,卻從來沒追蹤過自己的身體與心情。
建議你每週花 10 分鐘,寫下:
• 這週的平均睡眠時間與品質(是否斷斷續續、是否容易醒)
• 這週是否有三餐按時?是否偏油、偏糖?
• 這週的身體感覺是疲倦、壓力、緊繃?還是放鬆、有動力?
• 這週是否有一整天沒講話?沒曬到陽光?
這份快照筆記,幫助你回到自己的身體,
因為很多碩博士生的 burn out,是從不覺察開始的。
⸻
▋方法二:每天問自己一次「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研究很容易讓人習慣壓抑情緒:
生氣要吞下去、崩潰也只能裝沒事。
但越是這樣,越容易內耗而不自知。
最簡單的做法是這句話:
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不是想法,是感受)
這個問題不用你馬上處理情緒,
它的目的只是「讓情緒有一個出口」,而不是卡在你體內。
你會發現,光是承認自己「有感覺」,就已經是一種自我照顧。
⸻
▋方法三:建立一種不依賴螢幕的休息方式
螢幕看一整天,很多人休息時還是滑手機、看影片、玩電玩……
但這些只是把焦慮轉移到另一個刺激源頭,並不是休息。
建議你固定安排一些「不用眼睛」的休息方式:
• 散步(哪怕只是五分鐘繞 Lab)
• 洗碗、摺衣服
• 聽 podcast 或冥想
• 一張 A6 紙隨筆塗鴉
這些方式能讓你的神經系統真正「轉換頻道」,
讓你回到一個比較有餘裕的狀態。
⸻
研究生活的進展,絕對不是靠硬撐來的。
善待自己、覺察感受、照顧身體,
這些看似軟性的事情,才是你能夠長期產出成果的底氣。
記得:
學術上的專業,是來自對自己身體與心靈的溫柔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