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碩博士生會以為「決策」的核心在於「分析完所有資訊,找出最好的選項」。
但實際上,決策從來不是一場資訊比賽。
真正的決策,是一個行動的承諾。經典定義:「決策,是為了實現預期目標而作出的行動承諾。」
這句話很短,卻藏著研究生日常會卡住的三個盲點。
▋盲點一:你以為還沒資料,其實是還不敢承擔行動
很多人會說:「我還不確定要不要選這個主題,因為我還沒有看夠文獻。」
但真正讓你無法前進的,不是資料不足,
而是你還不願意承諾自己每天讀 30 分鐘相關 Paper,持續三個月去摸索這個題目。
決策不等於「有萬全把握」,
決策是「就算沒有萬全把握,我也決定每天投入行動」。
這才叫做真的做出選擇。
▋盲點二:你以為分析是重點,其實是逃避行動的手段
讀文獻、畫心智圖、寫比較表……
這些分析行為本身沒錯,但如果只是一直做分析,卻遲遲不下決心行動,
你其實不是在做決策,而是在拖延。
當你分析到某個程度,
你就該問自己:「我願不願意為這個選擇,負起行動的責任?」
願意行動,就已經勝過一堆資料與圖表。
▋盲點三:你以為成功來自想得清楚,其實來自持續承諾
研究的世界是模糊的,
永遠不會有「我已經想清楚一切」這種時刻。
所以,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是持續地,為一個目標,重複投入行動的那份「承諾」。
每天寫四張 A6 紙片。
每週一咪挺前整理想法、提問題。
每週讀三篇跟主題有關的文章。
這些不起眼的行動,才是你真的做出決策的證明。
⸻
記住:
決策不是思考完美,而是為目標作出的行動承諾。
不是「我確定這是對的」,
而是「我準備好承擔這條路上的練習與修正」。
當你願意承擔行動,
你就已經做出最關鍵的研究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