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啦!這是我博士生涯中最喜歡的研究(沒有之一)。
這篇研究登上了 SSCI期刊(IF:4.2, Q1, 9/76),《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標題:"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Dark Triad and Anonymity on Exclusionary Cyber Aggression: A Social Media Experiment"
研究在做什麼?
我們團隊用實驗方式,模擬真實社群平台(LINE OpenChat)互動,探討「黑暗三性格」(馬基雅維利主義、心理病態、與自戀)和「匿名性」怎麼影響一種很常見但被忽略的網路攻擊行為——排他性網路攻擊(ECA),像是:排擠、封鎖、投票踢人出群。
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過去多是用問卷問人「你會不會攻擊別人」,但問跟做常常不同!
我們想進一步了解:
在匿名 vs. 非匿名的情境下,黑暗三性格高 vs. 低的人,會不會真的動手排擠別人?
我們的實驗設計讓參與者身歷其境,每天在群組裡互動,最後會有一個真實的投票要不要「把意見不同的人踢出去」。
怎麼做的?
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實驗情境:
受試者:115 位支持使用 ChatGPT 的台灣年輕人,確保他們對情境有代入感。
匿名操作:
- 高匿名組:以隨機 ID 發言。
- 低匿名組:用真實姓名參與。
互動過程:研究助理假裝成兩群人,分別是反對 和支持ChatGPT用於學習 的人,兩群人每天發言激起爭論,第4天支持ChatGPT用於學習 的人發起「投票踢人」活動,想將反對者踢出群組。

測量方式:
- 態度:你心裡想不想懲罰對方?(問卷)
- 行為:你有沒有真的去投票把人踢出群組?(實際行為紀錄)

實驗流程
發現了什麼?
態度方面:
不管性格或匿名性,大家「想不想懲罰別人」的差異不大。可能是因為受試者都支持 ChatGPT,原本對反對者就有偏見。
行為方面出現交互作用:
- 低匿名情境下(要用真名):高黑暗三性格者更容易真的去投票踢人。他們風險容忍度高,即使公開身分也敢出手。
- 高匿名情境下(可隱身):高低性格者差異不明顯。匿名性可能讓本來不敢出手的人也敢動作。
理論與實務啟發
學術貢獻:
- 支持「一般攻擊模型(GAM)」中強調「人格 × 情境」的交互作用。
- 區分「你心裡想」和「你實際做」兩種層次,讓我們更了解網路攻擊背後的心理機制。
- 採用社群模擬方式,讓研究更貼近真實社交情境。
實務應用:
- 想要預防網路霸凌,光是取消匿名是不夠的!
- 還要針對「高風險人格特質」者,設計媒體素養、情緒調節等教育課程。
一句話總結
在真實社群互動中,人格特質 × 匿名程度會共同影響你會不會真的對別人出手。人格特質 × 匿名程度影響的不是你怎麼想,而是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