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

含有「納粹德國」共 2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2025/5/8 蘇聯確是擊敗德國不可或缺的力量。日德有軸心盟約,美國更不可能在德軍投降後,脫離盟國單獨與日本媾和。所以整個二戰的歐戰與太平洋戰場歷史不可分割。但今人出於「時過境遷」的諸多歷史修正主義操作,恐最終導致戰後「大國一致」、以聯合國體系為最低共識的國際秩序的解體。
Thumbnail
1938年,納粹德國打算把境內的波蘭猶太人趕回老家。波蘭一方卻以這些人已經“喪失原籍”為由,不想接納,於是這批人就成為兩國間的人球,被卡在邊境上,直到德國滅了波蘭,也滅了這些猶太人。
Thumbnail
做為一本值得被推薦的歷史小說,首要條件是好看且具有文學性,其次是要有建立在翔實嚴謹歷史考證之上的故事架構,最後是具有引人深思的主題。《古斯特洛夫號的秘密》正是這樣一部三者兼具的作品。
Thumbnail
《好人赫德》(GOOD)是由劇作家C.P.泰勒在1981年完成的作品,講述主角赫德在德國納粹上台之後的故事。一部優秀的作品,便是任何細節、設定都不拖泥帶水,直指作者想要講述的核心議題。本文透過情節、角色、舞台演出、意象四大點來解析《好人赫德》。
Thumbnail
5/5好人赫德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謝謝版主的分享🙏
整體來說,滿喜歡《兔嘲男孩》裡面用戲謔、天真的視角,來諷刺納粹的種種思想與行為,它讓我們能夠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時德國社會整體的氛圍與情緒;儘管上映時被批評把納粹德國娛樂化、不夠嚴肅看待,但個人認為這正是《兔嘲男孩》的精髓所在。
Thumbnail
4/5兔嘲男孩
霍斯一家與慘絕人寰的集中營僅一牆之隔,一家人如何對尖叫聲、槍聲、哭聲習以為常,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學的理性」實踐「邪惡的平庸」。
Thumbnail
5/5夢想集中營
好像什麼都說了,卻好像什麼也沒說。《夢想集中營》透過這座以「夢想」為名建造的納粹樂園,揭露人性對邪惡與良知的抉擇。斑斕的花園彩繪殘酷的種族屠戮;舒適的居所埋藏焦黑的生命;愜意的嬉戲聲掩蓋鮮紅的哀嚎——恐懼在日常帷幕後蠢蠢欲動。
Thumbnail
4/5夢想集中營
  「德國原無足掛齒,每個單獨的德國人卻意義重大。」─歌德(Goethe, 1749-1832)   本書撰於1939年,卻在過了61年,於作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過世後隔年的2000年才首度出版,其副標題為「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