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翼殺手2049

含有「銀翼殺手2049」共 2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中,「複製人」對「生育、記憶與靈魂」的渴望,直接挑戰了未來社會的「權力」結構,特別是人類對複製人的主宰地位以及傅柯(Foucault)所描述的各種控制機制。 複製人對「生育」的渴望如何挑戰現有權力結構: 複製人能否生
Thumbnail
src
src
src
src
src
Alfreda-avatar-img
2025/07/02
小時候爸媽好像有租卡帶?(歷史悠久不可考 但這個有合我的意 😘
Jason影痴說-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03
Alfreda 我以前也蠻愛去租片行,不過已經是DVD了哈哈哈
「有時候愛一個人,你必須當陌生人」—在《銀翼殺手2049》中有怎樣的故事,讓角色不由自主說出這句電影台詞? 你有沒有試過愛上一個AI,卻還要裝作自己只是一個不關心任何人的工具?在《銀翼殺手2049》裡,複製人「K」就正面臨這種尷尬:一邊要聽從上頭命令,狂追叛逃的同類;一邊又和人工智能女友談著足以融
Thumbnail
不同於初代對複製人靈魂的質疑的關注,續集關注的是這樣一個缺乏與外在交流的人,對總是孤獨的自己的深刻感受。
Thumbnail
4/5銀翼殺手2049
畢竟我們正逐漸失去人性,而非人正不斷獲取人性。但是對於成為一個「人類」而言,是否有任何特質是不可或缺的,也從來不是絕對──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誰會是我們、我們會是誰,在賽博龐克的世界裡,早已不再確定。
Thumbnail
殘酷和悲哀不同,殘酷代表了一種對於現實世界的揭發,悲哀則是一種對於現實世界的無力感。銀翼殺手系列作品正好驗證了這兩種概念,1982年的《銀翼殺手》體現一種黑暗的殘酷,而《銀翼殺手2049》則是表現了無盡的無力和哀愁。 
Thumbnail
此為大四下課程《閱讀電影文化》的課堂討論摘錄。問題包含:《銀翼殺手》的黑色電影元素、我如何知道自己真實存在?眼睛的隱喻?Tyrell 生產的複製人為何要像人?
Thumbnail
  1982年的銀翼殺手,描述著2019的想像未來中,陰暗灰冷的死寂世界,以及那些比人類更像人類,追尋著生命價值延續的仿生人。2017年上映的續集,再往後推展了30年,提醒我們人類可以變得多麼寂寞,世界可以變得多麼荒涼。也延續著銀翼殺手的哲學問題,讓我們進一步思考,所謂靈魂,究竟如何存在?
Thumbnail
本文涉及《貓王艾維斯》與《銀翼殺手2049》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看完電影之後,心情有些沉重。回程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2017)。這部《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三十五年後的續集,講述了……
Thumbnail
這社會給了一個框架,去定義「哪種情感叫做『真情感』,哪種情感叫做『假情感』」、「哪種人是真實活著,哪種人的存在只是假像」;所以在世俗世界裡,他仍被大家當成「可取代」的魁儡來操弄。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