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輕鬆入手 vocus 限量 NFT
開始使用
取消
陳伯彥
讀過一點點社會學,也讀過一點點法律。 從小最厭惡的話就是,你只是學生、小孩,所以不需要多管閒事。 偏偏,我喜歡多管閒事,不因為這個社會身分而不說出自己的話。 「觀察是透過將自我投射他人,成為一種自我再建構的過程」 歡迎任何合作,請洽信箱
[email protected]
。
陳伯彥
讀過一點點社會學,也讀過一點點法律。 從小最厭惡的話就是,你只是學生、小孩,所以不需要多管閒事。 偏偏,我喜歡多管閒事,不因為這個社會身分而不說出自己的話。 「觀察是透過將自我投射他人,成為一種自我再建構的過程」 歡迎任何合作,請洽信箱
[email protected]
。
0
篇文章
0
專題
0
NFT
0
成就值
31
追蹤者
4
追蹤中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成就值
熱門
・
全部
排序
快篩試劑實名制1.0上路,忽略了什麼?
今日(4月27日星期三)中央防疫記者會上,公布了快篩實名制的管道,根據新聞稿的內容,是為了「希望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買得到平價的實名制家用快篩試劑,平抑市售家用快篩試劑售價,以利控制疫情,並維護民眾健康之權益。」上述談到的管道,預計於4月28日上路,但是這樣快篩試劑的取得,事實上仍有疑慮存在。
發佈於
時事評論簡單說
2022-04-27
9
炎上倫理風暴_談老K龍龍爭議事件
最近,席捲而來的是知名單口喜劇演員龍龍、博恩與老K三方關係的新聞版面,主要爭議點在於,老K於炎上節目脫稿說出對於龍龍個人隱私相關之笑話,而博恩作為主辦單位及其所屬公司,對此事件代表發出相關聲明,而筆者立基於所有可接受到的三方說明,試著以一個觀眾的角色,從媒體、三方論述、喜劇價值等三個面向,辨明及整理
發佈於
時事評論簡單說
2021-10-03
19
你的書桌離你的床多近_談遠距焦慮
在五月中旬,突然疫情爆發,是台灣自去年疫情進入開始最嚴重的一次。最近每天的本土確診人數往往都以百位作為計算的單位,令人感到焦慮。同時,政府開始施行許多限制,其中影響最大的事情,不免為學生的停班不停學,抑或是大學端的遠距教學。以下,讓筆者從政府、家長、學生面,試著討論其焦慮並該如何排解焦慮。
發佈於
時事評論簡單說
2021-05-21
4
亞洲人都是武漢肺炎_談俗稱與歧視
當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時候,筆者跟大家一樣,都以武漢肺炎來稱呼。確實為了民眾在傳播資訊上的方便,使用俗稱當然沒有問題。但,筆者認為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官方上使用新型冠狀病毒抑或是英文簡稱COVID-19來稱呼,並無任何不合理之處,也相信若一昧使用武漢肺炎一詞,確實容易引起對特定地區抑或是族群的偏見與歧視,
發佈於
時事評論簡單說
2021-03-13
2
當備審變成阻礙_國外志工幫了誰?
最近學測放榜,許多高中生開始準備相關資料,以利在大學申請上能有亮眼表現。然而,幾日在非營利組織的課堂上,討論關於學生申請短期交換國外志工的議題。以下想從學生面、政府面、大學面三個面向與大家分享個人淺見。
發佈於
時事評論簡單說
2021-03-04
6
雞排妹事件_淺談自以為『無辜』
最近,雞排妹因尾牙主持,而接受到某藝人的特型行為影響,導致心有不愉快並且不舒服的情緒發生。藉此發文說明該事件,而後期該藝人發布記者會,卻以當事人在場為由,認定非屬媒體相關人士,因此延宕許多時間才召開記者會,當然記者會的內容為可受大家公評之事,故本文章主要著重分析,各自視角與其選擇策略來做以下分析。
發佈於
時事評論簡單說
2021-02-08
8
老高談尼采_網紅作為一種公眾人物反思
老高與小茉是擁有許多觀看YouTube的民眾的頻道,所製作的影片內容也非常有趣,通常都是老高作為一個說故事的角色,而小茉則是與此搭配,而近期於該頻道上發布了永恆輪回,一个無限循環的世界 影片,其中內容談及老高對於尼采的詮釋,被許多相關哲學研究範疇的人士,對此提出撻伐。
發佈於
時事評論簡單說
2021-01-26
6
萊豬議題_是「視角」轉換的問題
近期立法院上演投擲豬內臟大賽,而萊豬議題已經成為近期沸沸揚揚的焦點新聞,其中牽涉到諸多層次問題,可惜的是目前執政黨與在野黨的論述是交雜且複雜化該議題,對於一般人來說,容易模糊事件,並且無法針對可能問題而做出討論與改善。然而針對現況,目前民進黨和國民黨都沒把問題解釋清楚和細緻。
發佈於
時事評論簡單說
2020-12-18
3
關中天,換來民主的一片天?
關於中天的議題,在揭露其背後所受有許多中資企業抑或傾中者,早已引起許多與論討論,例如關於韓國瑜新聞、節目新聞深喉嚨等等。對此,筆者希望將焦點限縮於討論關於媒體執照、媒體自由、民主價值,三個層面於以下分享個人拙見。 媒體應不應受機關督導? 這邊所指的媒體,主要討
發佈於
時事評論簡單說
2020-10-21
4
早期男性才穿高跟鞋—談性別與商品
最近看到heavenravenofficial,於Instagram分享Mark Bryan的故事,他是一名機器人工程師,完全不在乎外人「眼光」的注目,走進專門為「女性」設計的商店,選購自己喜歡的服飾、飾品。而認真跳選那些定位或是鎖定客戶為女性的商品,然筆者將往下試著分析討論,性別與商品之間的關係。
發佈於
時事評論簡單說
2020-10-18
3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此作者尚未有任何成就值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 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