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力_說-avatar-img

微力_說

31 位追蹤者

微力_說

31 位追蹤者
我不是維力榨醬麵、也不是唯利是圖,我是力。 為什麼叫「微力」,因為可能發文章的量不會很多(微量), 有時候也覺得自己就像在這宇宙的一個微粒一般渺小。 我很I,寫文章對我來說是個自我修煉的過程。 此部落格會分享閱讀心得、自我成長、理財、投資理財筆記、生活資訊等。
avatar-img
微力_說
27會員
50內容數
慢慢微(little)量分享,我是力(Li),會分享閱讀心得、自我成長、理財、投資理財筆記、生活資訊等。 因為喜歡閱讀,也藉由閱讀讓自己改變思維, 但常常讀完就忘記(笑),為了幫助自己更深刻的吸收,所以開啟部落格及撰寫文章。 由於有一份忙碌的工作,期許自己可以定期分享文章(希望可以)。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這篇分享轉向被動指數化投資的心得,轉向指數化投資的三大優點:獲得更多時間、分散風險、心情輕鬆。過去曾追蹤財經KOL,以股息成長股為主軸,但因耗時且去年投資慘賠而轉向指數化投資。文中提及相關書籍及文章連結,並強調指數化投資的優點在於節省時間、分散風險、降低壓力,適合忙碌且產業敏感度低的投資人。
Thumbnail
Tammi Miller 所著的《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是一本結合心理健康知識與實用工具的書,適合對心理治療好奇、想改善情緒與人際關係的人閱讀。書中強調聚焦可控因素、自我覺察,以及建立與自己及他人更健康的關係。透過簡單實用的技巧與策略,幫助你踏上更理解自己、照顧情緒的旅程。
Thumbnail
讀後心得|童年創傷不只影響我們的情緒與健康,也可能延續到下一代。這篇文章分享我閱讀《童年會傷人》的整理與反思,推薦給正在學習教養與療癒創傷的你。
Thumbnail
這本《深井效應》由兒科醫師 Nadine Burke Harris 撰寫,以敘事方式帶出她如何發現「童年逆境經驗(ACE)」與身心健康的深遠關聯。書中強調童年創傷不僅影響心理,還可能導致慢性病,並提出睡眠、運動、人際關係等修復方法。
Thumbnail
這本《成為自己的心理師》教你每天10分鐘練習情緒覺察、照顧內在需求,是一本溫暖又實用的心理自助手冊,推薦給想自我療癒的人。
Thumbnail
《夠好的工作》探討人們如何將工作與自我價值深度綁定,甚至為了「夢想工作」犧牲健康與生活。本書透過不同案例,提醒我們:工作雖重要,但不該是唯一的身分認同。我們可以透過刻意留出非工作時間、培養多元興趣,來建立更有彈性的自我認同。如果你正因工作感到疲憊、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忙,這本書或許能給你新的啟發。
Thumbnail
5/5夠好的工作
《大人學做事做人》探討職場人性與做事的核心觀念。書中認為「人性本自私」,但這不代表他人都是惡意的,而是應該以互利的角度合作,減少對他人的過高期待,才能降低職場失落感。作者提出「基本要求 vs. 額外要求」的概念,幫助我們在職場與人際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標準。
Thumbnail
4/5《大人學做事做人》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2/16
上班是同事 下班不認識。
微力_說-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16
彼得潘 觸,我現在社群平台也不太加同事🤣
如果你覺得怎麼休息都無法擺脫疲倦感,可能是因為你的腦力、心力或體力過度消耗而未被修復。《好好休息》一書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疲勞,並提供針對性休息方法,像是微休息、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幫助你有效「充電」。書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心理學專家蔡宇哲與蔡佳璇的專業知識,讓你重新認識休息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5/5《好好休息》
哈 原來腦力跟心力的休息也是透過睡覺來修復,下次我來試看看專心的發呆
微力_說-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09
腦力、心力可能需要更多的是練習「暫停」、「覺察」及「調整」情緒 發呆時,腦袋其實還是會有很多的想法在跑,反而腦袋沒有停下來休息唷 睡眠也是一門學問,真正「好好睡覺」是可以得到適當的修復
Adam Grant的《逆思維Think Again》如何教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突破固有思維模式。書中揭示了認知偏誤(如確認偏誤和期許偏誤),並鼓勵我們保持懷疑和好奇心,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學習與更新觀點。從人際關係到職場規劃,這本書幫助我們提升溝通技巧,開闊視野,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