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對「童年創傷」這個主題很感興趣,繼上次閱讀《深井效應》後,我又找來了這本 《童年會傷人》,希望更深入了解創傷與我們的情緒、行為以及教養之間的關聯。
📖 延伸閱讀:
《深井效應》讀後心得:一本探究童年逆境經驗的故事童年創傷|關於《童年會傷人》這本書

《童年會傷人》作者為心理諮商師 留佩萱,目前在美國執業。她的網站分享許多關於心理健康、創傷療癒與親子教養的文章,對於習慣閱讀中文內容的朋友來說,是一個難得又實用的資源。
原本我以為這本書會著重於療癒個人的童年創傷,但實際閱讀後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幫助父母覺察創傷、理解自己教養模式,進而中斷創傷代間傳遞的教養書。
書籍架構|兩大部分、六個章節
這本書的架構分成兩大部分,共六章內容,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行內在覺察與教養反思:
第1部:童年創傷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 自我認識:覺察你的童年創傷
- 探索本源:童年如何影響你的教養模式
- 當管教成為傷害:打罵教育、直升機父母的危害
- 不敢說的秘密:家暴、離婚、性侵等難以啟齒的經歷
第2部:從現在起,改變你與孩子的一生
- 父母課題:理解自己的教養方式,是改變的開始
- 改變你的教養觀:用更健康的方式,提供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童年創傷的普遍性與影響
根據兒福聯盟2021年調查,高三學生中有約32.4% 曾經歷童年逆境經驗(ACEs),其中14.3% 有一項創傷經驗、7.2% 有兩項、5.9% 有四項以上。
雖然童年逆境不一定會直接導致負面結果,但這些經驗有可能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調節、人際關係與身心健康。而許多人甚至未曾覺察到這些影響,直到他們自己成為父母之後,才發現原生家庭的痕跡出現在自己的教養行為中。
這也是本書的重要意義之一:幫助我們看見自己是否也身處在創傷循環之中,並開始學習停止這樣的傳遞。
書中重點觀念|「有意識的父母」與教養的轉變
作者強調,成為父母並不代表就必須完美,而是要有覺察與反思的能力,去理解自己的反應從何而來,又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書中引用了許多心理學理論與教養觀念,包括丹尼爾・席格醫師的教養模型。以下是幾本延伸閱讀的好書,也推薦給想深入了解與教養相關之心理學的朋友:
-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 《Yes Brain!和孩子一起說好!》
這些書籍提供了更具體的教養方法,可以搭配《童年會傷人》一起閱讀,建立更完整的教養觀。

童年創傷|讀後心得與建議
因為我已經看過像是《深井效應》與《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等相關書籍,所以對《童年會傷人》的閱讀過程,有點像是再一次的整理與複習。
但若是第一次接觸童年創傷相關概念的讀者,或是已經為人父母、準備成為父母的人,我非常推薦從這本書開始。
它會幫助你:
- 認識童年創傷的本質與影響
- 覺察自己的教養模式背後的成因
- 練習新的回應方式,成為「有意識的父母」
精選書摘|共鳴的一句話
「你不需要當完美父母,只要『盡力』當個父母就好──在教養上『盡力』就是成為『有意識』的父母。能夠在每一次回應孩子前,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將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就是降低創傷、創造更健康童年的開始。」
這段話給我深刻的印象:教養的關鍵不是完美,而是持續覺察與努力前行。
結語|給正在學習覺察的我們
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曾經受過傷的孩子,都值得理解與修復。
《童年會傷人》不只是在談創傷,更是一封寫給未來的信:提醒我們,只要有意識,就有機會改變。
(備註:本篇文章內容經過AI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