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丸

Q丸

51 位追蹤者
小時候比較特別,不太能適應團體生活,想更了解自己因此念了心理系;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卻進了犯罪防治研究所;因為對人群的熱愛而慢慢找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關心精神疾病、犯罪、成癮和社會福利。
51會員
40內容數
比較未經加工的國外新聞翻譯,多為我感興趣的研究主題。
由新到舊
找到比媽媽更愛的人小吉剛滿五個月,學會在爸爸懷裡伸出雙手撲向媽媽時。我已經開始做心理建設,好面對他說「我討厭媽媽。」的那一天。
Thumbnail
2023-01-03
6
哺餵母乳的第五個月母奶很好,配方奶也不是毒藥,純母奶也不會有好棒棒印章,放輕鬆可以走更遠。想餵什麼,想怎麼餵,讓主要照顧者決定,請尊重主要照顧者。
Thumbnail
2022-12-31
3
《燃》:用更多元、更有趣的方式介紹新陳代謝如果你想要減重或控制體重,那麼十分推薦閱讀這本書;如果你只希望身體健康,這本書也能幫助你;如果你喜歡看有趣的小故事,那這本書會讓你很快樂。
Thumbnail
2022-12-31
2
疫苗和管制藥品的使用關於管制藥物使用者(我用詞超正確)要不要打疫苗,我認為: 1.如果你是合法使用:請諮詢醫師。 2.如果你是非法使用:不要在打疫苗前後混合多種藥物使用,或嘗試新的劑量、新的種類,也不要邊運動(大家懂的)邊使用。
2021-08-26
7
自信我常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而且特別喜歡用我的短處和他人的長處比較,比著比著,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爛。
2021-07-11
6
我在薩爾達身上看到自己就算世界常常讓人感到悲傷和沮喪,但還是有現在能做的事。
Thumbnail
2021-07-11
7
關於依賴和自立我終於給得起自己需要的陪伴和呵護,我再不是高塔上的公主,需要王子來拯救,我可以和王子肩並肩,一起往前走。
Thumbnail
2021-07-11
2
關於真誠小時候人際關係不好,上國中之後才交了第一個朋友,很恐懼「被討厭」、「被排斥」的我,一直試著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人,試著學習他人說話的方式,藏起自己的尖刺,憤怒難過的時候,也不表現出來。我認為我做得還不錯,也相信持續努力下去,我能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人。
Thumbnail
2021-07-11
2
人道和善良為什麼這個觀念很重要?因為在某個時刻,我們自己,或心愛的人,都有可能會成為那個適應不良的存在。
Thumbnail
2021-07-11
3
善良是選擇?雖然有時候不幸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雖然善良是一個選擇。
Thumbnail
2021-07-11
1
味精我們家是做醬油的,家裡就會有整袋整袋的糖、鹽、黃豆,50公斤裝,小時候的我絕對扛不起來的那種。
Thumbnail
2021-07-11
2
盛夏光年這一路一直走一直走,走成現在的我,雖然只有一點點,我是為自己感到驕傲的,希望我能繼續當一支蠟燭,很多蠟燭,就會變成太陽。
Thumbnail
2021-07-11
6
適量使用大麻仍會影響青少年的認知功能這項新的研究比較了青少年手足中,使用大麻的行為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和先前研究不同的是,此研究發現就算只是「適度的」使用大麻,仍然會損害認知功能,且這樣的損害無法用基因及環境因素來解釋。
Thumbnail
2020-09-23
3
ADHD藥物對大腦做了什麼研究者已經發現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常見的商品名稱為利他能)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透過了解該藥物確切的機轉,未來可望開發出更精準的對應症狀、副作用更少的藥物。
Thumbnail
2020-09-18
4
兒童時期的社交隔離會破壞特定的大腦迴路雖然世界因社群平台變的更加緊密,然而年輕人卻感到越發的孤獨。許多研究發現孤獨感嚴重威脅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時期的社交隔離會損害成年後的大腦及行為功能,然而我們對其潛在的神經機轉仍所知甚少。
Thumbnail
2020-09-14
5
與歧視相對的不是一視同仁,而是尊重這讓我明白,人們身上背負的形容詞和標籤,不能代表這個人的全部。同時我也瞭解了,我渴望的並非被當成「正常人」對待,而是被當成「我」來對待,不是「一個精神病人」」或「一名女性」。
Thumbnail
2020-07-02
7
孩子注意著一切研究發現,成人擅長集中注意力到需要的地方,但孩子不是,孩子不會忽略任何東西。這樣的差異可能幫助孩子在某些學習的類型中比成人做得更好。
Thumbnail
2020-06-18
6
何謂幸福:政策的木桶理論3今天我們用更正向的角度來討論,什麼樣的社會能讓人感到幸福,盛裝著幸福的桶子,究竟是用哪幾片木板構成呢。
Thumbnail
2020-06-17
3
稱讚,而非譴責孩子,可增加課堂上30%的注意力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比起責備學生,對好的行為進行讚賞更能改善課堂中的行為。
Thumbnail
2020-06-09
6
疫情導致的社交隔離可能會讓正與成癮搏鬥的人處於復發的危險中感到壓力、孤立和恐懼本來就是藥物使用的風險因子,且許多讓他們保持戒癮狀態(清醒)的社會結構,在疾病大流行的期間可能都會消失。當人們失去支持系統、結構性的生活及人際關係時,可能會轉而使用藥物來緩解他們的壓力、焦慮和孤獨感。
Thumbnail
2020-06-05
3
該徵糖稅嗎:政策的木桶理論2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我們要問的是:體態究竟該歸責於誰?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自己,畢竟食物是被自己放進嘴巴的嘛。其後有人可能會勉為其難地補充:「好吧,如果他沒有生病的話」。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主張一個人必須為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負責任的問題在哪裡,以及這個問題如何影響政策的制定。
Thumbnail
2020-06-04
3
針對體重的霸凌與青少年的飲酒與大麻使用有關最新的研究顯示,因體重或體型被霸凌的青少年更容易使用大麻與酒精,且在過重的女孩中,與外表有關的戲弄和使用藥物的關聯更為緊密。
Thumbnail
2020-06-03
3
美國的學制更傾向於培養「會考試的人」而非「好人」以學科為尊的代價是犧牲學生的工作技巧(job skills)、自尊及自我。
Thumbnail
2020-06-01
3
學習障礙多由於腦區間連結不良,而非特定腦區功能失調的結果研究發現孩子的腦區間被樞紐(hubs)組織圍繞,像是一組高效的交通系統或網路系統。研究發現,這套運輸系統運作良好的孩子不是沒有認知困難,就是患有非常特定的認知障礙(像是聽損),相反的,運輸系統連接不暢(poor)的孩子,則有廣泛而嚴重的認知問題。
Thumbnail
2020-05-29
5
無助的胖虎:對家庭和學校有歸屬感的孩子較不容易霸凌別人儘管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仍有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學校被霸凌,而提供每個孩子支持的環境(包含霸凌者),能將霸凌的傷害降到最低。
Thumbnail
2020-05-28
4
用防疫的精神關心社會福利吧:政策的木桶理論1負面的標籤像一座塗滿油的滑坡,每下滑一公尺,就要花更多力氣爬上來。因此不論是疾病還是犯罪、成癮,預防的效果優於治療,治療的效果也優於不治療。
Thumbnail
2020-05-26
2
愛自己:健康的人際關係結合自我照顧及正念,有助於提升心理健康維持心理的健康幫助我們應對壓力、更快的從挫折中恢復、睡得更好且身體復原的速度更快,在許多方面,心理健康是讓我們更健康、更幸福的關鍵。
Thumbnail
2020-05-25
2
感恩練習對憂鬱症及焦慮症的幫助有限這些年來,我們接收到許多來自於媒體或其他人的訊息,宣稱感恩能幫助我們更加快樂,並促進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然而當此練習被用來改善焦慮或憂鬱時,它實際上帶來的效果有限。
Thumbnail
2020-05-24
3
絕望者之歌:我們能改變出廠的設定嗎我們真的能翻轉階級嗎?作者用自身經驗說明工人家庭出身的自己,如何成為家族第一位上大學的人,進而得到人人稱羨的工作,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在一步步實現美好藍圖的路上,作者究竟經歷了什麼?有誰在幫助他?他又遇到了什麼阻礙?
Thumbnail
2020-05-21
3
研究發現,定期參加宗教活動與降低絕望而死的風險有關 當人們一周至少一次參與宗教活動時,死於絕望(deaths of despair)的風險變顯著的降低,包括自殺、藥物過量及酒精中毒有關的死亡,這樣的現象在女性身上比男性來的明顯一些。
Thumbnail
2020-05-20
1
兒童的的撫養環境影響未來重鬱症發作的風險最近的研究顯示,兒童的的撫養環境影響未來重鬱症發作的風險,此研究揭示支持性養育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0-05-20
2
美國青少年濫用藥物的比例可能會隨著吸菸的人口減少而降低 有兩項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吸菸的比例較過去減少,其中一項研究追蹤2011年至2018年的國、高中青少年,發現其吸菸的比例下降,且吸菸者的每日吸菸量亦較低;另一個研究追蹤了2000年至2018年青少年中,從未嘗試吸菸的比例大幅提升(從2001年的39%上升至2018年的76%)。
Thumbnail
2020-05-19
2
兒時的功能失調如創傷、忽視、家庭功能障礙,易導致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研究結果顯示,童年的家庭環境特別不好的人(遭受創傷、忽視、虐待及家庭功能失調),在他們50到60歲左右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發作、中風)的風險增加50%以上。
Thumbnail
2020-05-18
0
解決成癮本身可能不是重點-多面向的照顧對成癮治療的效果最好在美國,因過量使用海洛因、美沙冬、鴉片類藥物及古柯鹼造成死亡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每年亦有數萬人因使用酒精而死亡。多年來,大家不斷嘗試發展出一套有效的治療策略,以幫助使用酒精及藥物成癮的人們,然而許多治療策略帶來的效果都有其限制,這個最新的研究表明,多面向的治療策略帶來更好的成效。
Thumbnail
2020-05-18
0
慢性逆境會抑制多巴胺的產生,這會讓人更難以應付嚴重的壓力事件這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長期遭受到心理創傷或虐待的人們罹患精神疾病及成癮的風險比較高
Thumbnail
2020-05-18
0
因母親的悲傷而感到自責的孩子更容易面臨焦慮及憂鬱"Even if she doesn't say it, I know it's my fault that my mother gets sad." "即使她沒有說,我仍然知道她的悲傷是我的過錯" 即使憂鬱的母親可能讓孩子面臨更多焦慮及憂鬱的風險,但並非所有孩子都面臨同樣的風險。
Thumbnail
2020-05-18
0
除了不厚道,李來希的觀點還有哪些問題:從鬼殺隊談起最近李來希先生以及郭冠英先生的發言引起一些爭議,我們今天從鬼滅之刃的角度討論這類批評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Thumbnail
2020-05-15
3
穿別人的鞋子:政策中的同理心同理心源自於人類互助的本能,若人類只保留了「適者生存」的設定,只會導致互相宰割,而不會對他人的苦難做出回應(相對的,他人也將不會對自己的苦難做出回應)。觀察、理解他人的苦難促使我們做出利他的行為,而利他行為最終能使族群得以存續。
Thumbnail
2020-05-14
4
政策中的「寧可錯殺,不可錯放」曹操「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精神與政策的推動。
Thumbnail
2020-05-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