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的蟬鳴‧未完的時光——漫談龍瑛宗與北埔

2023/09/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蔡佳芳

這座古廟前是疊敷石板的院子,有一支巨大老榕樹,污穢的枝椏接近地面匍匐似地伸展著。老樹到了夏天就會展開很好的綠蔭。在這餘蔭下,有一個賣一塊鳳梨一錢的人和一個哽哽打著碗,賣一杯一錢仙草(像洋菜一樣的東西)的人。旁邊有乞丐像屍體般陷入深深的午睡裡,且伸長幾乎快腐爛而看起來像患癩病一樣的腳,不知道從甚麼地方來的一隻流浪狗,往往在舔著那個腳。——龍瑛宗〈黃家〉
龍瑛宗文學紀念館,原為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

龍瑛宗文學紀念館,原為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

北埔慈天宮為當地信仰中心,老街以其為中心展開

北埔慈天宮為當地信仰中心,老街以其為中心展開

盛夏走入北埔街市,熙來攘往的人潮,廟前街至今皆是往來熱絡,除卻滿溢的柿餅茶香,密集的古蹟是北埔一大特色。常民生活與歷史交疊,勾勒出文學地貌,山城裡的創作者龍瑛宗從北埔開始,透過書寫鋪墊出獨有的視角,那些無能為力又無以名狀的苦澀,紀錄時代的縮影,在蟬鳴如雨的酷暑,蟄伏其中的晦澀暗語,您可曾聽聞?

難以定義的作家

龍瑛宗是一位難以定義的作家,其從日治殖民跨度到民主政府,語境接連轉換,並隨著工作遷徙多處,生活的磨難與觀察,成為他寫作的養分。因作家身體孱弱且幼時家貧,身為10個孩子中的么子,自孩提遭遇生死離別,自身窘於色弱及口吃,以至生活中更偏好沉靜思考。8歲學習漢文沒幾天(因日本警察取締漢塾),就斷了漢文的學習,9歲之後便以日文作為主要語言,在現實中受困的青年,轉而從閱讀取得反饋,藉此啟蒙了文學的嚮往,開啟了其一生對創作的追尋。


慈天宮前有生藥局2樓,是作家幼時居所

慈天宮前有生藥局2樓,是作家幼時居所

台灣知名的作家,如葉石濤以文學評論見長,鍾肇政大河小說聞名,鍾理和、吳濁流、呂赫若皆有其特殊定位。龍瑛宗為臺灣客籍作家,未有鍾理和的家境富裕,也不若吳濁流獨樹一格。龍瑛宗將其見聞細細反芻思索,不訴時代豪情,選擇貼近人的本質,描繪中產階級的喜怒哀樂,以文字輕柔吟唱,書寫小人物的流金歲月。

龍瑛宗特有的巷弄文學,源自於北埔老街的蜿蜒街道

龍瑛宗特有的巷弄文學,源自於北埔老街的蜿蜒街道

跨語境的書寫者

龍瑛宗畢業後至銀行任職,在職期間每日4點早起做創作的,初試啼聲即獲得日本文學雜誌獎項,使他堅定創作的初衷,然現實生活未能讓他自由創作,臺灣商工學校畢業便至銀行任職,銀行工作工作雖相對穩定,但由於客籍出身不諳台語,遭到日籍主管非難外,曾被派遣至南投及花蓮的支局,1942年作家毅然辭去銀行工作,返回臺北,擔任《臺灣日日新報》「兒童新聞」編輯,1946年因臺灣廢除日文報刊而失業,為生活所迫,只能暫時擱筆,回到銀行服務至退休。

從失語到語境轉換,工作遷徙及精神意義的貶謫,先是文字工作的被剝奪,再者為求溫飽暫別文壇,創作之於龍瑛宗,不只未能一帆風順,甚至多次周折,生活的苦悶及戰爭的雙重壓迫下,書寫成為情感的出口,將其未能言說的痛苦掙扎,用宛如放大鏡的筆觸,細細訴說時代的斷裂,其筆下描繪的知識份子,在洪流中緩慢死去的身影,令人聞之久久不能言語。

北埔與作家的記憶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17歲前的時光,作家都是在家鄉度過,龍瑛宗文學紀念館現址,原為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為百年木構建築,2017年由新竹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因其地緣及作家龍瑛宗的事蹟,規劃為「龍瑛宗文學紀念館」,2020年由家屬成立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承接推廣事務,基金會設計了許多有趣的活動,其中最特別的便是由後代帶領觀眾,結合龍瑛宗文學作品和北埔地緣的「文學地景小走讀」,鄉間花木疏影搖曳,溪邊橋座水溏猶見身影,蜿蜒的記憶與蟬鳴,在街邊牆角如微風,吹散了盛夏的暑氣,湧出了沁涼暢快的沉靜。

作家筆下的風景,充滿氣味、溫度、顏色,從市街錯落的一隅,延伸出小說的序章,彷彿隱藏的錄像機,窺看故事的行進。作家幼時的生活居所位於今北埔慈天宮前,後遷至廟埕前有生藥局二樓。遊客沿著廟前街走踏,彎進巷弄便是狹長廊道,紀錄著舊時微光,鄰近尚有金廣福公館、鄧南光紀念館、姜阿新洋樓等,北埔的豐富多元,自古皆然。

從老房子到文學地景

龍瑛宗文學紀念館位於北埔長興街

龍瑛宗文學紀念館位於北埔長興街

文學館的入口在內側,入內需脫鞋著襪

文學館的入口在內側,入內需脫鞋著襪

作家育有3子,分別為文甫、知甫、淑惠,長子文甫長住日本,次子知甫為其父龍瑛宗作品的推廣及紀念長年奔走。籌組「財團法人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文學館營運初期,家屬每周接力往返北埔,運用周末舉辦活動及導覽。目前文學館已逐漸拓展規模,現有20名館員團隊,除凝聚有志推廣文學藝術的成員外,更連結在地的社群文化力,承接作家的文學志業,旨在讓更多人透過作品來認識龍瑛宗。

館內復刻龍瑛宗的書房意象

館內復刻龍瑛宗的書房意象

開館之初,北埔居民多不識龍瑛宗,抱持著好奇心保持距離,以緩慢堅持的步伐,展現文學的力量,更逐年將觸角向外延伸,除與北埔國小合作藝術課程外,亦加入台灣文學館家族,申請地方文館的專案,建立館內導覽語音系統,也參與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展演活動。2023年館舍開放屆滿3年,文學館積蓄多時的能量,終於澆灌出文學館舍的樣貌,更收獲各界的支持,成就小鎮的文學地景。

人生況味的書寫者

作家筆下的人物非常寫實,有著屬於大時代的壓抑與挫敗,讀之彷彿窺看真實的生命,是臺灣文學創作者非常獨特的存在,與其他高舉反抗大旗的作家不同,龍瑛宗在時代潮流下,選擇筆耕文學之地,書寫小人物的悲喜,也讓小說反映及記錄了,當時台灣風土及人物現象。作家在現實中的困頓成為沃土,最終匯聚成小說,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甚至可以說書寫,應是龍瑛宗生命中與現世唯一的橋樑,讓他在漂泊歲月中得以抒發及表達自我。

走進龍瑛宗文學館,路旁的木瓜樹閑然,夏日蟬鳴如鼓,百年日式建築,木構的簡樸靜謐,與龍瑛宗所處的時代及個人氣質相似,屋內除展示作家生平外,亦保留建築原有的結構解說區,包括材料工法、便所陶管及灰泥牆面等。館舍運用有限的空間,將作家的多面展現,還原跨越時代的書寫意象,娓娓訴說作家生平、多次遷徙、作品原型等。觀眾更可透過手機掃描QRcode聆聽龍瑛宗的孫女語音導覽,飽覽文學小鎮風光,回望台灣的歲月長河,認識一位跨越時代的精彩入物,以書寫延續台灣時光的在地作家——龍瑛宗。



龍瑛宗(1911.8.25-1999.9.26)

龍瑛宗(1911.8.25-1999.9.26)

龍瑛宗,本名劉榮宗,客家裔,生於新竹州竹東郡北埔庄(今新竹北埔),幼年喜靜,熱愛閱讀及創作。於日治時期從臺灣商工學校商科(今開南商工)畢業,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台灣銀行任職,1937年發表第一篇以日文書寫的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東京《改造》雜誌懸賞小說佳作,於文壇嶄露頭角,1942年辭去銀行工作,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編輯。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日文報刊於臺灣全面廢除,龍瑛宗重返金融界,直至1976年退休。期間仍陸續以日文發表作品。1980年,龍瑛宗克服語言障礙,發表第一部華文長篇小說〈杜甫在長安〉,再度引起文壇重視,1985年出版小說集《午前的懸崖》。


  • 龍瑛宗文學館
  • 31441新竹縣北埔鄉長興街8-10號
  • 開放時間:每週四至日(10:00-17:00)。
  • TEL:0926 078 055
  • FB:www.facebook.com/LongYingzong/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