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民國知識份子圖鑑—漫談林語堂、胡適與錢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蔡佳芳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是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隨後舊時代政治與信仰的進入,開啟鐵路興建,交通起步促成南北產業流通,日治時代來臨,歷史持續流淌。1949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開啟另一個新局,四百餘年轉瞬即逝,歷史人物從薙髮長辮到西裝革履,歲月長河綿延不絕,交織著城市的軸線,讓人頻頻回望。

同時,黑水溝的彼岸,四百餘年亦激烈的震盪。雖從帝制走向民主,但人民卻在權力者的野心中,面臨反覆的征戰與流離。東西文化碰撞,新思潮席捲舊大陸,知識份子紛紛響應,希望窮畢生之力,引領人民走向一個新的時代。當中最著名的三位知識份子,便是胡適、林語堂、錢穆,分別以充分的世界化、東西相融、以史救國作為志業。就算他們曾因理念不同而不同分道揚鑣,亦無損彼此之間的惺惺相惜。在生命的最後一哩,卻都選擇卜居台北,成為城市軸線的閃耀星辰,作為一種典範,使今人遙想。

raw-image

胡適年紀最長,生於1891年的上海,其父胡傳先後擔任全台營務處總巡、台南鹽務提調(兼安嘉總館)、台東直隸州知州兼統領鎮海後軍各營屯(先代理後真除)等職。因此胡適曾於2-3歲居於台灣。台灣的教課書中,收錄胡先生所寫〈母親的教誨〉。胡適原入康乃爾大學讀農學,後為哥倫比亞哲學博士。1919年領導影響近代中國甚鉅的新文化運動,旨在追求民主與科學進步,影響至今的白話文運動便是於此展開。作為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之一,胡適除在大學任教之外更發行刊物、創建社團,乃至擔任駐美大使,不只影響了青年學子,亦受到知識份子全面的推崇,當時支持響應的還有林語堂與錢穆。

raw-image

錢穆年歲居次,誕生於1895年江蘇無錫,是近現代最重要的史學家,早年因辛亥革命被迫中斷學業,靠自學而成一家,後任教於無錫的中小學,1922年與胡適初相識在一場蘇州中學的演講,彼時兩人互相欽慕,錢穆贊同西方思潮改革傳統教育,胡適認同錢穆書中見解獨到,後因志業不同而分道揚鑣。錢氏後授課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校。1940年出版《國史大綱》,講述歷史脈絡,堅定表示對國史應有溫情和敬意,獲得廣大迴響,讓長年戰亂失去信心的人民重拾信念。1949年於香港設立「新亞書院」,知名學者余英時、嚴耕望等人皆出自其門下。

raw-image


林語堂居三,與錢穆同年生於漳州,其父為牧師,因就讀新式學堂故很早便接觸西文,其中英俱佳,自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便短暫任教於清華學校,後至美國哈佛取得比較文學碩士學位,1919年就讀語言學博士時,因獎助學金無故取消,曾寫信向胡適尋求協助,欲先支領教職薪資,胡適自掏腰包助其度過難關,直至林語堂回國才知全貌。回國後林語堂正逢新文化運動的高峰,林氏更進一步成為其推手。1932年起林語堂陸續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小品為期刊,以幽默、近情為號召,從知識份子文以載到的沉重包袱脫出,轉而專注個人生活。其著作多以英文寫成,成為東西方文化接壤的重要推手。

raw-image



1965年錢穆跟林語堂,終於在香港相見,透過《人生雜誌 》編輯王道先生牽線,兩人一見如故,聚餐暢談後同遊宋王台,留下一張開心又靦腆的合照,相約台灣再見,這樣的情誼一直維持到林語堂去世。



raw-image

1958年胡適率先移居台灣,擔任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2月24日心臟衰竭逝世於南港。後中研院將其故居改建,成立胡適紀念館,中研院以60坪地向南港仕紳李福人交換舊莊山坡地,做為胡先生的墓園。墓誌銘為「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於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林語堂移居台灣後,專程前往墓園弔念,懷想昔日的好友。

raw-image

1966年林語堂定居台灣,政府提供土地,請王大閎為其建造,東西風格結合的宅院,坐落於仰德大道二段。移居到台灣的林語堂享受山居歲月,在台灣各地遊歷,大啖台北美食,一同住在士林的好友除錢穆外,還有張大千以及張其昀。據林語堂的三女兒林相如所憶,當年台北只有2位開車的女性,一是他本人,第二位是錢穆夫人胡美琪,兩家人往來非常密切。林語堂逝世後,錢穆為其墓碑題字,紀念兩人的情誼,更常獨自駐足於林宅陽台,望向故友的所在。

raw-image

1967年渡海來台的錢穆,受政府之邀定居於此,由陽明山管理局興建「素書樓」為政府賓館。來台後的錢穆先生,原只想專心著述,卻受到文化大學張其昀熱情邀約,因此持續教學至94歲,其門生皆稱錢氏講學時會抽菸,煙霧繚繞與先生的清朗聲音,是他們最珍貴的回憶。1988年因過往土地房產撥用制度不全,受到政治牽連,1990年錢氏主動搬離,3個月後過世身亡。

三位先生代表著中國現代化思潮的端點,胡先生由學術領域跨足政治推動改革,推動科學進步思潮;錢先生從歷史教育著手,喚回民族的信心;林先生則以中西文著述,讓世界認識東方文化。即使志業不盡相同,他們畢生奉獻只為讓現代思潮得以前進,三位在人生的最後都選擇落腳台北。後來我們才知道,選擇落腳台北不只是他們對信念的責任,更是要為中國現代化與自由主義留下薪傳的火種。

城市的廓圖並非以城牆為限,跨越時空的疆界,在城市生活遊歷的人,乃至於這些各領風騷的宗師人物,遺留下來的風骨與底蘊,見證超過超過一甲子的時代遷徙。斯人已遠,但房舍文物卻訴說著精采的過往,為城市銘刻人文的風貌。東西知識的薈萃,文化碰撞下的精采火花,屬於東方的啟蒙運動,在台北的三間故居,為台灣的多元化及自由主義寫下註腳,演繹城市獨有的光芒。

走訪一趟故居讓大師們訴說,屬於那個年代的青春與志業,如何綻放出璀璨的火花,撼動千萬人,譜出時代的進行曲,在落幕時刻成就前序,引導更多的知識份子面對使命,讓文化能繼續綿延不止,知識能繼續廣佈不息。

raw-image

胡適(1891.12.17-1962.2.24)

胡適安徽績溪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及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他所領導的新文化運動改變了現在漢語使用者的溝通方式。他在中國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時出任駐美大使,成功促成中美合作抗日。堅持自由與理性,終生信仰學術獨立與人權,縱使過世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但是留下的影響至今仍然深刻。1958年4月10日胡適自美歸來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任內致力於國家學術的獨立發展,為當時的臺灣拔擢了一批因應挑戰的骨幹菁英,成立科技部的前身「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奠定臺灣五十年來人文與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1962年2月24日,胡適抱病主持中研院第五屆院士會議,在晚間酒會結束送客之時,心臟病發猝逝於酒會當場,享壽72歲。

raw-image

錢穆(1895.7.30-1990.8.30)

錢穆先生字賓四,生於清光緒21年。先生自幼天資聰穎,刻學苦讀,18歲出任鄉村小學教師。36歲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以辯駁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之誤言,震驚北京學術界。同年任燕京大學講師,講授國文。民國20年轉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師,為先生講授史學之始。民國38年先生赴港創辦新亞書院。44年應美國耶魯大學東方學系之邀,在該校講學半年,並獲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56年秋,先生與夫人來台定居於台北外雙溪之素書樓。57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75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民國79年,錢先生遷出素書樓,是年8月卒於台北市杭州南路寓所,享壽96歲。81年,夫人奉先生靈骨,歸葬太湖之濱。

raw-image


林語堂(1895.10.10-1976.3.26)

林語堂生於清光緒21年,福建龍溪(漳州)縣人。自小聰明好學,能寫能畫並設計課本內容。獲上海聖約翰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是一位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旅遊家、發明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後因為成功地翻譯了「幽默」(Humor)一詞,以及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三本雜誌,提倡幽默文學,故被稱之「幽默大師」。著有《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經典名。民國55五年,語堂先生離美返台定居。於民國65年3月26日去世於香港,四月移靈臺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壽82歲。


參觀資訊

raw-image

胡適紀念館

  • 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 開放時間:每週三、五、六(09:00-17:00);團體參觀與導覽接受週二至週六的預約。遇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休館。
  • TEL:(02)2782-1147、2789-9720
  • Web:www.mh.sinica.edu.tw
  • E-mail:hushih@gate.sinica.edu.tw
raw-image


錢穆故居

  • 111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2號
  •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每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 TEL:(02)2880-5809
  • Web :chienmu.utaipei.edu.tw
  • E-mail:chienmu.house@msa.hinet.net
raw-image


林語堂故居

  • 111台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30 (週一、春節休館)
  • TEL:(02)28613003
  • Web:www.linyutang.org.tw
  • E-mail:linyutang.house@gmail.com


大師風采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3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前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為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
Thumbnail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為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
Thumbnail
  學甲有三個發展中心,有兩個聚落同樣生產了不少名人,即中州、頭港,來偷走它們的故事吧
Thumbnail
  學甲有三個發展中心,有兩個聚落同樣生產了不少名人,即中州、頭港,來偷走它們的故事吧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10月17日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年的日子,值此時刻聆聽《從南岬協議到文化協會》講座份外有意義。 一百年前,蔣渭水先生提出《臨床講義》,診斷台灣罹患知識營養不良症,處方是正規學校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今天的講座地點就在高雄市立圖書館
Thumbnail
10月17日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年的日子,值此時刻聆聽《從南岬協議到文化協會》講座份外有意義。 一百年前,蔣渭水先生提出《臨床講義》,診斷台灣罹患知識營養不良症,處方是正規學校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今天的講座地點就在高雄市立圖書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