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文學獎始末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圖文/林語堂故居

「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 ——林語堂

  林語堂是民國知名學人,在民國初年政治局勢不安時期,他不同於其他知識份子急欲救民於水火之中,反而更關注個人及其面對時代變革發生的影響。以此為志開始推廣小品文,他先後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三本期刊,主張「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彼時「幽默」與「小品文」成為一股風潮,在當時影響了整個文壇。上述期刊除了提供創作者一抒己見的平台,主張不談政治及風花,只談論生活的各種小事,讓寫作從高塔之尖轉為日常嗜好。

raw-image

  直到1966年,落葉歸根的思鄉之情促使林語堂返台定居,並在台北士林仰德大道二段141號,渡過他人生最後十年。1976年,他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壽82歲。台北市政府為紀念林語堂先生的文學成就,爰於大師舊居,成立「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於1985年5月開放。其後,台北市文化局成立,有意擴充活化原有圖書館功能,以「名人故居」及「文學生活館」之方向規劃。經過公開招標評選,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取得經營管理權,於2002年3月26日全新開館;成為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化空間,完整呈現了語堂先生的格調思想、發明創意、生活態度與文學成就。2005年10月1日東吳大學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經營林語堂故居,並以研究為指標,活絡林語堂學。

raw-image


2007年,林語堂故居首辦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獎,旨在林語堂先生對文學創作之貢獻,並推廣華文創作及鼓勵創作人才。林語堂文學獎的問世,源自於林氏對創作的喜愛,更企盼華文寫手能自我挖掘、盡情書寫,以便有更多優秀作品問世。

  文學獎最初為小說散文雙獎,徵5000-16000字「小說」及徵2000-6000字「散文」兩組,早期因網路留言板盛行,將複審作品完整貼於網路,供大眾作為討論,亦是少數將評審會議逐字公開的文學獎項。2011 年順應網路使用之習慣,與城邦集團聯盟,開啟線上平台徵文服務,同年起延續短文獎並首辦翻譯獎(直至2013共辦3屆翻譯獎),以語堂先生之英文著作”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中譯:生活的藝術)中節選之原文十六篇為本,2015年起,則專注舉辦小說獎。多年來積蓄的能量與作品豐碩,吸引海內外優秀創作者參與。

raw-image

  從2007年至2021年林語堂文學獎共舉辦14屆,許多參與者歷經求學、畢業、結婚、生子等生活周折,依然不忘投稿,更甚者已出版成為作家。故居以文學為盟,書寫為憑,與觀眾攜手成長,共創文化館舍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然而2021年經評估及資源盤點,林語堂暫停文學獎。2022年林語堂故居特舉辦〈文學之河:林語堂文學獎回顧展〉作為分節點,擷取多年的成果以饗讀者。至於林語堂故居未來是否續辦文學獎,這仍需經內部評估及尋找合作夥伴,期待透過外部資源挹注,讓華文創作得以繼續深耕。


林語堂文學獎歷年記事



2007年,開辦「林語堂文學創作獎」,鼓勵華語文學創作。為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獎,徵5000-16000字「小說」及徵2000-6000字「散文」兩組,總收件數為292件。

2008年,第二屆林語堂文學獎,徵10000字「小說」及「散文」總收件數為595件。

2009年,第三屆林語堂文學獎,該年僅開「散文」組,以「秋」為主題,總收件數為292件。

2010年,第四屆林語堂文學獎,徵4000字「小說」總收件數為334件。

2011年,第五屆林語堂文學獎,徵5000字「小說」首辨「翻譯獎」,翻譯獎林語堂先生之英文著作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中節選之原文十六篇為本,總收件數為653件。

2012年,第六屆林語堂文學獎,徵5000字「小說」及「翻譯獎」總收件數為391件。

2013年,第七屆林語堂文學獎,徵5000字「小說」及「翻譯獎」總收件數為482件。

2014年,林語堂文學獎停辨一次。

2015年,第八屆林語堂文學獎,首辨300字「短文」主題為「給林語堂先生打電話」總收件數為391件,總收件數為789件。

2016年,第九屆林語堂文學獎,該年開徵5000字「小說」,總收件數為491件。

2017年,屆林語堂文學獎,該年開徵10000字內「小說」,總收件數為756件。

2018年,第十一屆林語堂文學獎,該年開徵10000字內「小說」總收件數為930件,為開辦以來收件數最多的一屆。

2019年,第十二屆林語堂文學獎,該年僅徵8000字內「小說」,總收件數為439件。

2020年,第十三屆林語堂文學獎,該年僅徵8000字內「小說」,總收件數為400件。

2021年,第十四屆林語堂文學獎,該年僅徵8000字內「小說」,總收件數為326件。

2022年,林語堂文學獎停辨一次,同年10月舉辦〈文學之河:林語堂文學獎回顧展〉。


附記:林語堂與「諾貝爾文學獎」


  觀其林語堂一生,在他筆下產出無數經典著作,例如《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風聲鶴唳》、《朱門》等。然而,除了這些經典之外,在林語堂的寫作生涯,他曾與文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三次。

  林語堂的首次被提名是在1940年,據瑞典漢學家馬悅然(Göran Malmqvist)的回憶,當年由美國知名作家賽珍珠(Pearl Buck)與瑞典探索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同時推薦林語堂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瑞典學院請高本漢(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評價林語堂的著作,高本漢特別提到《吾國與吾民》和《京華煙雲》;他認為是這兩本書是「報導中國人民的生活學精神非常寶貴的著作」。遺憾的是,1940年至1943年期間沒有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猜測可能是當時為二次大戰時期,瑞典學院希望維持在一個中立的立場。

raw-image

  第二次提名在1950年,賽珍珠再次推薦林語堂,有趣的是,當年是由夫人廖翠鳳寫信,建議賽珍珠再次為林語堂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因為在當年林語堂具有相當的聲望,而且國際聲譽很高。然而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小組卻認為,林語堂是用英文寫作,因此他的著作不能代表中國文學,因此林語堂並沒有獲得獎項。最後一次提名在1970年,林語堂時任中華民國筆會為第二任會長(1969-1973),該年筆會推薦林語堂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然而當年沒有獲獎。

  縱觀歷史脈絡,林語堂被提名三次,惟三次都沒有獲獎,或許在我們眼中是一件值得婉惜的事,然而對於被提名,即使沒有獲獎,他從來沒有發表過任何評論,他的人生有如他曾所翻譯的詩〈譯樂隱詞八首〉的其中一段:


花木栽培。取次教開
Let bloom in order pear and peach and cherry!
明朝事天自安排。
The morrow lies in the gods, lap—why worry?
知他富貴幾時來?
Who knows but what and when our fortune is?
且優遊,且隨分,且開懷。
And so be wise— Be content— Be merry!

資料來源:

林語堂故居官方網站,網址:www.linyutang.org.tw

Nobel Prize - Nomination Archive,網址:https://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archive/

林語堂故居編,《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3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前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上課前本來想發一個限動寫:不要問我文學獎的問題,課要上不完了。後來不發是覺得這行為根本立旗子寫「不要打這裡」。現在決定,如果有學生問,我就回答: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多人討論文學和文學的定義,為師很開心呢(句號)。
Thumbnail
上課前本來想發一個限動寫:不要問我文學獎的問題,課要上不完了。後來不發是覺得這行為根本立旗子寫「不要打這裡」。現在決定,如果有學生問,我就回答: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多人討論文學和文學的定義,為師很開心呢(句號)。
Thumbnail
「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 ——林語堂  2007年,林語堂故居首辦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獎,旨在林語堂先生對文學創作之貢獻,並推廣華文創作及鼓勵創作人才。林語堂文學獎的問世,源自於林氏對創作的喜愛,更企盼華文寫手能自我挖掘、盡情書寫,以便有更多優秀作品問世。
Thumbnail
「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 ——林語堂  2007年,林語堂故居首辦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獎,旨在林語堂先生對文學創作之貢獻,並推廣華文創作及鼓勵創作人才。林語堂文學獎的問世,源自於林氏對創作的喜愛,更企盼華文寫手能自我挖掘、盡情書寫,以便有更多優秀作品問世。
Thumbnail
2022進入倒數,今年看了幾本書呢?今天透過台灣文學獎金典獎,來多認識今年的文學好作品吧! 🔸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文壇年度指標「臺灣文學獎」,原為文建會2001年創辦的徵文獎項,2005年起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負責辦理,每年頒發。 彰顯臺灣價值、活化文壇生態,進而接軌全球文學社群。同時也是目前
Thumbnail
2022進入倒數,今年看了幾本書呢?今天透過台灣文學獎金典獎,來多認識今年的文學好作品吧! 🔸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文壇年度指標「臺灣文學獎」,原為文建會2001年創辦的徵文獎項,2005年起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負責辦理,每年頒發。 彰顯臺灣價值、活化文壇生態,進而接軌全球文學社群。同時也是目前
Thumbnail
我從小到大經歷過不譁然的場景很少,一是小學選模範生,二是無人聞問的文學獎。
Thumbnail
我從小到大經歷過不譁然的場景很少,一是小學選模範生,二是無人聞問的文學獎。
Thumbnail
對談人黃茂善在講座中向作家林益彰提出三個面向的問題進行討論:一是包含地方學的研究跟創作,二是目前多語的使用還有跟地方文學之間要怎麼去互動,最後就是當代文學如何透過不同的媒介去進行轉譯。
Thumbnail
對談人黃茂善在講座中向作家林益彰提出三個面向的問題進行討論:一是包含地方學的研究跟創作,二是目前多語的使用還有跟地方文學之間要怎麼去互動,最後就是當代文學如何透過不同的媒介去進行轉譯。
Thumbnail
每一個時代有其不可違逆的時代命運,比如生長在日治(據)時期,學日文、寫日文是那時期作家的共同命運,於是,可以很輕易從那時期作家的作品中找到與日本文化界的聯繫,因為他們讀的經典文學是日譯本,他們接收到的文藝資訊更多來自日本(這很合邏輯,作家作為語言的狂熱者,使用哪種語言自然就會關心哪種語言的文學脈動)
Thumbnail
每一個時代有其不可違逆的時代命運,比如生長在日治(據)時期,學日文、寫日文是那時期作家的共同命運,於是,可以很輕易從那時期作家的作品中找到與日本文化界的聯繫,因為他們讀的經典文學是日譯本,他們接收到的文藝資訊更多來自日本(這很合邏輯,作家作為語言的狂熱者,使用哪種語言自然就會關心哪種語言的文學脈動)
Thumbnail
【聽見「現代主義」的產聲】 1949年,國民黨政府全面敗退來台。同年,臺灣進行幣制改革,開始發行新台幣。時代正急急地變遷,但也正是那年:一本極度不合時宜,由民間文藝團體「銀鈴會」所發行的日文詩集,悄悄地出刊了。
Thumbnail
【聽見「現代主義」的產聲】 1949年,國民黨政府全面敗退來台。同年,臺灣進行幣制改革,開始發行新台幣。時代正急急地變遷,但也正是那年:一本極度不合時宜,由民間文藝團體「銀鈴會」所發行的日文詩集,悄悄地出刊了。
Thumbnail
2021年得到雲林文化藝術獎再次結緣,十年前江心靜以作家受邀舉辦《單車環球夢》新書分享,彼此都是追求理想的熱血性格,激起無數火花。 這次因領獎來分享從文學到藝術(2014~2021)的跨界心法,透過文字、畫作和珍貴紀錄片追溯這七年從「從來沒畫過畫」到海內外獲獎連連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1年得到雲林文化藝術獎再次結緣,十年前江心靜以作家受邀舉辦《單車環球夢》新書分享,彼此都是追求理想的熱血性格,激起無數火花。 這次因領獎來分享從文學到藝術(2014~2021)的跨界心法,透過文字、畫作和珍貴紀錄片追溯這七年從「從來沒畫過畫」到海內外獲獎連連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生於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曾任新北市清傳高商校長,現為連清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長期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創作文類包括小說、散文、詩,出版《仰望自己的天星》、《春衫猶濕》、《觀音山下的沉思》、《送你一朵花》、《情書永遠不老》……等近二十種。
Thumbnail
生於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曾任新北市清傳高商校長,現為連清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長期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創作文類包括小說、散文、詩,出版《仰望自己的天星》、《春衫猶濕》、《觀音山下的沉思》、《送你一朵花》、《情書永遠不老》……等近二十種。
Thumbnail
一九五○年代,林海音正草擬《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的大綱,但這份稿子最終沒有完成,沒有人知道其中曲折。如果林海音用這套講綱教出一批學生。日治時期萌芽的「報導文學」,或許不用等到一九七○年代才逐漸復甦。但《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為什麼沒有寫完?讓我們一起回到一九五○年代,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吧。
Thumbnail
一九五○年代,林海音正草擬《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的大綱,但這份稿子最終沒有完成,沒有人知道其中曲折。如果林海音用這套講綱教出一批學生。日治時期萌芽的「報導文學」,或許不用等到一九七○年代才逐漸復甦。但《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為什麼沒有寫完?讓我們一起回到一九五○年代,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