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姿含為第一作者,張國勳為第二作者)
學測成績寄送之後,就進入了各個大學校系申請的黃金準備期,考生們想必都為了備審資料忙碌著。今天,就來介紹自傳寫作的概念,其實不只是申請大學,工作自傳或其他需要自我推薦的場合也都適用,原理是一樣的。
自傳,其實就是包裝自己。這不是鼓吹誇大其辭,當然得要先有「實質內容」才能考量如何推出去,過度美化或缺乏自信,都不符合包裝原則。自傳要說的是「我是怎樣的/為什麼」,也就是包含著定義自己特色和佐證的過程。
📷來源:https://mixkit.co/free-stock-art/woman-holding-a-guidebook-or-map-90/
分類關於「我」
寫自傳,你,是唯一主角,表達「自己」是最主要的內容,而如何清晰地呈現,吸引顧客(大學端)買單,需要費點心思。就申請大學來說,自傳所包含的資訊可能有家庭背景、性格、興趣、專長、學經歷、未來展望......,主要可以分三部分來規劃:
- 背景資訊──過去如何影響我許多學校會要求簡述家庭或是成長經歷,這類訊息都可以歸在「個人基本資訊」,你出生自怎樣的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其實並不重要(除非學校有特殊要求或你有特別想說的,否則快速帶過,過多著墨在父母反而縮減個人特色),重要的是這些背景如何「形塑現在的你」,此部分書寫目標是帶入「我」的第一印象,你的性格、從小的興趣或關注等會歸在這個部分。
- 求學經歷──我如何在學習中充實自己敘述求學期間的探索與體會,如何為自己的興趣做更進一步開展,重要的學習經歷(豐功偉業)基本上都會在這裡呈現,因為用於申請大學,篇幅會聚焦在高中階段,國中小的經驗略提即可。這部分的書寫,往往會呈現出一個人的積極度,你進行了哪些探索、參與哪些活動,都會間接透露性格,「我」的特色最主要會在這裡顯現出來。
- 讀書計畫──未來打算如何更進一步這部分可以想成「未來展望」,事先對校系的理解有多深入,會在這部分呈現出來。對科系發展有基本了解,也許會立大致的職涯方向(可以只是大致,畢竟未來很難說,但總不能提一個與申請科系風馬牛不相及的生涯規劃),或了解申請學校可以提供怎樣的學習、進修機會、想擴充的眼界等,寫入這個部分會很加分。
依據這三部分,就能完成自傳初版,然後可以按照各個校系要求進行微調或增補。要特別說的是,有些人為了加深印象會刻意為自傳的不同部分命名小標,這當然很好,但得要切題材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效果,因為真正的「印象」來自內文,如果命名得太刻意反而達不到效果,看過不少自傳明明內文真摯,卻在標題硬把不同時期經歷取名為春夏秋冬(老套)、帶入成語,或刻意製造押韻,第一印象反而油滑,與內文的閱讀感受不一致。
每個人歷程大不相同,關於「我」的資訊可能很紛雜,當篇幅受限時對經歷難以取捨,這種時候用這三部分去劃分,將資訊分類到合適的位置,可以避免混雜或只側重其中一部分,突出個人特色的同時,也可以展現你是一個頭腦清晰的人。
讓「我」被看見
不論有過多少比賽、幹部經歷,純粹堆疊這些訊息是不夠的,關鍵還是要回到「我」身上:你是個怎樣的人,希望別人如何記得你?
常見的毛病之一是,列完所有豐功偉業,就寫完了,呈現出的資訊就只有「我參與很多活動,得過很多獎」,卻看不出個人特色,或是在這些歷程中的思考。另一種狀況則相反,學生試圖強調自己的優點製造印象,比如「我很活潑」、「我做事認真」這類自我評價式的訊息,卻沒有進一步佐證而顯得空泛。
這裡提供一個做法參考,首先,可以先想好「想呈現的特色」,有了目標,再列出有哪些資訊可以作為佐證,最後串連成段落。以下用「家庭背景」這邊的書寫做打造印象的示範:
- 想呈現的特色:自主、手做特質、細心規劃
- 適合佐證特色的資訊:父母鼓勵探索、小時候的興趣、主動規劃目標
- 書寫串連成段: 我出生在一個小家庭,父母總是鼓勵我自由地探索,造就了我自主的能力。我從小喜歡製作模型,每當有什麼新點子時,就會把設計圖畫下來,再和爸爸討論如何製造、要買什麼材料、去哪裡購買等等。久而久之,我會觀察自己已有的成果,主動規劃、去挑戰各種未嘗試做過的模型種類,在這過程中學會自己設定目標,並且修正細節、具體實現,從中得到成就感。這種做中學的性格,也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經驗。
先有特色,才做連結
寫作自傳的目的用於申請大學,當然得花心思在如何「連結」我和這個校系的關係。當我的特色夠清晰的時候,也就代表你對自己的認識很深,應該也要想清楚自己和科系的適配度,要做到這個連結並沒有那麼困難。
當你已經能用前面提及的方法列出十來項個人特質、興趣,也有了相對應佐證的事件與成果後,接下來必須要投其所好、對症下藥,篩選適合放進自傳的項目,切記絕對不要大拜拜式的全塞進去,那反倒會顯得沒有重點。
即便是名稱相同的科系,但每一間學校著重的領域不同,有的偏好理論,有的則是以應用為主,當然看重、需要的能力就會有落差,倘若用同一份備審資料內容只是改了申請學校名稱,教授也許就會對你興趣缺缺(更別說時常出現標題改了內文沒改的烏龍)。
因此當你整理好「自己的模樣」後,要先去找出想申請科系的特色、教學方向、擅長領域,接著推斷出這個科系的學生可能需要什麼樣的能力、特質,「科系特色、所需能力」與你整理好的「個人經歷、特質」,這兩者的交集,就是該放進自傳裡且必須側重的東西了。
瞭解一個科系的方法有很多,厲害一點的可以去搜尋這個科系近幾年推行的計畫、開設的特色學程,或至少也要去看看系所網址提供的課程地圖、必選修等課程內容,好去勾勒這一個系所的輪廓,才能知道什麼是教授感興趣,或是進來這個科系需要的能力,才有辦法回答面試絕對會面臨的:「你為什麼要來讀這個科系?」這個基本問題。
這一點其實跟企業求職是同樣邏輯,倘若一間公司最近在開發新的程式,而你又有相關經歷與能力,那這勢必要成為自傳裡的重點,可能也會是面試的必答題。
結語
在進行資訊蒐集的同時,會依據各個科系的要求,回頭調整自傳寫作,這時候也不妨換個角度思考:
我適合進入這個校系嗎? 如果以這個校系的觀點來看,我是否具有特色、可以帶來什麼? 我真的適合/喜歡這個科系嗎?
看完這些應該會發現,寫自傳與查找資料是浩大工程,很多人嫌煩(乾脆直接指考),但這過程裡,你會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模樣適不適合被放進這個科系裡。大學不是人生終極目標,但通過在這科系的四年訓練裡,你想把自己打磨成怎樣的人、達成什麼樣的能力與目標。
自傳,就是包裝自己,先有內容,才談包裝。包裝有技巧可循,卻始終離不開「我是誰」、「我為何選擇」這些核心命題。寫自傳的過程,讓一個人不斷回扣自己的經歷,包含對自己的反思與對世界的看法,「特色」才會成形。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替代你回答「我是誰」的問題,而那是一個人被「看見」的關鍵。
首次發布於:https://vocus.cc/why_education/602bc60ffd8978 0001d9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