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不想寫可以不要寫」的寫作課

139公開內容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小克用粉紅色墨水筆,在紙上寫下「廖瞇笨」,寫完就在那邊偷笑。我把紙拿過來,用藍色的筆在「笨」字下方接字,我說:「「廖瞇笨得像天才」。小克一聽,笑得更大聲。我說笨得像天才,這樣是笨還是天才?皮蛋看我們兩個在寫字接龍,就說他也要寫......
Thumbnail
avatar-avatar
自在生
能夠直接在上課的時候發想遊戲,真的好有創意與信任感!
我說,這些文字圖都是用文字拼成的,你們可以觀察文字的造型,看像是什麼,「然後可以放大縮小,或是旋轉啊,或是複製啊。」「你們看有沒有想要做的點子,在空白頁開一個房間,在裡面進行創作。」最後小克開了四個房間,皮蛋也開了四間。小克是用「文字的意思」來組成畫面,而皮蛋則是用「文字的形狀」來創造幾何圖形。
Thumbnail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最近在做自主學習計畫也常有一種感覺,自己也很難有衝勁想要去做它,因為太在乎自己有沒有學到東西,所以時常會懷疑自己。學寫作,其實真的不用想太多。不過這樣的心態是需要慢慢培養的,想轉回去也是需要努力...
有了想法,不一定會做出來,而「創作」就是一種將想法實踐的過程,僅僅有想法是不夠的。因此,在這次蒲公英深耕計畫中想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們將他們的點子生出來,將原本只存在於腦袋的想法,實際化為可見的作品;而這樣的過程若是正向經驗,或許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天,成為將創作付諸實現的力量。
Thumbnail
孩子們的作品很棒,都很有個人風格,也謝謝引導和協助的大人們,以及廖瞇的紀錄,才能看見這些多樣的創造力!
第二次視訊課,媒介換成goole meet。換goole meet的原因是,我發現它的白板功能可能很適合「拼字遊戲」,因為操作者可以自由移動便利貼,就可以看出字的組合。再來就是,這樣真的比較不浪費紙啦 XD
Thumbnail
自學生是一對姊弟,所以我就沒去找多人的線上教學軟體,我想重點是可以看到聽到彼此。我對視訊上課的想像是這樣的──對低年級小孩來說,自然不會是講授式的;再來是,我的對象就「兩個小孩」,我仍舊可以因應這兩個小孩當下的反應與需求,來調整內容。我事先準備了四種文字遊戲,也請小孩自己準備跟文字有關的活動,來跟玩
Thumbnail
下了這個標題後,我自己腦袋閃過的是──汽車暫停在人家店門口時,擋風玻璃前放的那張告示XD。不過,我的「先暫停一下」指的當然不是汽車暫停一下,而是我的專欄要暫停一下了。
Thumbnail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Thumbnail
你的留言也很有意思啊~~哇哈哈哈~~我反思了一下,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中:「各說各話」、「討論沒交集」好像是負面的,但這不也很正常嗎?就算是同一個工作領域、學經歷、生長背景類似,也可能有南轅北轍的價值觀,但如果討論的時間夠長,也許慢慢就會有交集了。 但網路時代,大家都急匆匆的發言,急匆匆的爭辯,又很快的隨著趨勢,從這個議題又跳到下個議題了,這很可惜,大家總是沒辦法好好的討論一件事。
他說他會用鏡頭,感覺有一種在「控制」別人的感覺。我問了他一個問題:「會用鏡頭」跟「會用文字」,差別在哪裡? 他說會用鏡頭像是控制別人看到的畫面,我就想,那麼會用文字呢?會用文字是不是也控制了別人讀到的畫面?想到的東西?
Thumbnail
「真正在學的時候,不會想到自己是不是『在學』這件事。」我明明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學習狀態,為什麼又那麼在意學生有沒有在課程裡?但同時我又知道,我在意的是「自己所設計的課程」能不能吸引他們?因為我知道學習這種事不可能完全靠學生主動。這又很矛盾,我不是一直說學生想學就會自己進來,所以大人要等嗎?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