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說書人】圖解台灣建築史系列——你家的事說給你聽(卷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不同族群的人們居於寶島上,隨著不同的文化及自然環境,逐漸發展出多元的建築型態。你是否曾經疑惑,這麼多的歷史建築,到底建造時的文化背景是什麼?今天就跟著文化銀行,把橫跨兩岸三地多塊大陸、穿越不同時代的台灣建築史,一起說給你聽吧!

 

要談到建築史,不免俗的也會跟統治台灣的政權扯上關係,不同政權也為台灣的建築樣貌注入了不同的的元素。為了方便閱讀,我們以時間作為分野,將台灣的建築史簡單的分成下列幾個階段:史前時期、大航海時代(1624~1662)、明清時期(1662~1895)、日治時期(1895~1945)、民國(1945~),並且把橫跨千年的資料分成三集,在第一集裡,我們會先介紹史前時代跟大航海時代的建築歷史。

 

raw-image

 

先說好,這是一篇資料量非常龐大的整理文,看得頭昏眼花是必須的,我們盡量搭配圖檔和表格,試圖讓大家比較好下嚥。若你一目十行、輕輕鬆鬆地啃完這篇文章,代表你天賦異稟,是建築界的練武奇材,否則的話建議分次閱讀比較好消化,準備好了嗎?那我們開始囉!(背景音樂下)

 

raw-image

 

兩萬多年前地球處於冰河時期,海平面比今天低,台灣海峽不存在,台灣與亞洲大陸相連,1萬8千年前冰河期結束,海平面上升讓台灣成為四面環海的島嶼。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台灣就開始有人居住,由於具備氣候宜人、天然資源豐沛、位於前往東亞的交通要道等條件,吸引不同族群的人前來活動、交流。

 

以現有的證據而言,位於台東長濱的八仙洞遺址是目前發現最古老的聚落,以此可以得知舊石器時代先民以天然洞穴為住所。住在洞穴,以漁獵、採集維生,這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長濱文化先民的生活型態。但,如果你認為史前時代的人都是「山頂洞人」,那可是大錯特錯囉!

 

為了有遮風避雨、安身立命的空間,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建築物。從十三行文化的木柱洞遺跡,可以推測干欄式建築是較普遍的建築。以木竹與茅草為建材,住起來透氣涼爽,還具備防蟲、防潮及防震功能。

 

raw-image

十三行遺址的柱洞遺跡,史前時代建造干欄式建築的證明。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計畫

 

除了草木建成的干欄式建築,石頭亦是另一個重要建材。在花東地區有不少石柱遺跡,各地陸續發現石棺,顯示巨石文化是史前時代建築的另一特色。雖然石柱在當時是建築物還是宗教象徵仍有爭議,但豎立石柱在當時仍是艱鉅的建築行為,而巨石文化也影響原住民族的家屋,如排灣族的石板屋等,也被歸類在巨石文化影響的範疇之下。

 

在台灣史裡,一般來說1624年以前都被歸類於史前時期,雖然當時仍然有來自日本、歐洲、甚至中國沿岸的人來到台灣交易或開墾,不過因為數不多因此極少留下紀錄。而針對台灣原住民族不同的建築風格,先不在此篇談論,之後也會有一篇專文清楚說明。

 

raw-image

 

干欄式建築與石板屋示意圖

 

raw-image

花東地區的石柱遺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raw-image

 

16世紀葡萄牙人航經台灣,讚嘆「福爾摩沙」,台灣則進入大航海時代,南北部先後成為荷蘭與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大航海時期戰爭相當頻繁,建造防禦力強的碉堡是當時的建設重點。

 

raw-image

大航海時代所建立的堡壘。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604年與1622年,荷蘭人二度占領澎湖。終於,1622年荷蘭人在澎湖的西南端築城,並於風櫃尾、金龜頭、時裡、四角嶼、漁翁島等地建築炮臺。兩年後,從澎湖轉入台灣,開始在台江西岸一鯤鯓(今安平地區)築堡壘熱蘭遮城,作為防禦要塞與政權中心,並規劃「台灣街」(今延平街一帶)與「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一來作為市鎮居住區,二來作為商人轉口貿易的聚集地。

 

1652年,荷蘭人因收取高額稅賦引發漢人農民不滿,引爆了「郭懷一事件」。為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1653年於赤崁地區興建普羅民遮城供防禦,也成為當時的商業行政中心,兩城共同防守台江地區。

 

raw-image

荷蘭人繪的古地圖可以看到隔台江相望的2座城堡:右下為熱蘭遮城,上為普羅民遮城。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場景換到了台灣北部,歐洲兩顆大門牙之一的西班牙人1626抵台,為了抵禦原住民以及荷蘭人,先在社寮島(今基隆和平島)建造聖薩爾瓦多城,1628年於滬尾建聖多明哥城。1642年荷蘭人擊退西班牙人後,重新修築這2座城,其中聖薩爾瓦多城於1668年被炸毀,聖多明哥城經荷蘭與英國重新整修,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淡水紅毛城,但西班牙建造的堡壘原貌已不復見。

 

raw-image

聖薩爾瓦多城模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從熱蘭遮城看大航海時代建築特色

 

熱蘭遮城是稜堡形式的海岸堡壘,採用當時歐洲的築城法,外觀為平面四方形,角隅有放置大砲的稜堡,稜堡上建瞭望亭。後來由荷蘭改建的淡水紅毛城也有這種特徵。

 

結構分為內城與外廓兩部分。內城為方形3層建築,最下一層是儲存彈藥及糧食的倉庫,地上2層是行政的核心所在,有教堂、軍營、刑場等設施。外廓銜接內城西北方,為加強防衛、避免敵人長驅直入核心而建,是比內城稍低的長方形,裡面房舍林立,大多為商家、醫院及房舍,廣場是交易場所。

 

raw-image

 

目前熱蘭遮城原結構大多已不復見,規模最大的是外廓殘壁,可以發現荷蘭建築的三要素:紅磚、三合土鐵剪刀

 

熱蘭遮城建材是經數十天窯燒而成的紅磚,並以糖漿、糯米汁與搗碎的蚵殼灰、砂為三合土,黏結磚塊而成。荷蘭人將三合土傳入台灣,形成了類似混凝土的材質,因此水泥有「紅毛土」的別稱,就是因為這個典故。

 

城牆紅磚以「荷蘭式」砌磚工法(Dutch bond)堆疊而成:一層順砌(紅磚長面向外)一層丁砌(紅磚短面向外),相鄰層磚密縫交錯,隔層相對應,如此能避免層與層之間因縫隙而容易傾頹。

 

raw-image

 

至於「鐵剪刀」,其實是「壁鎖」的別稱,是荷蘭建築的重要結構,一端鎖住內樑,另一端鉤住外壁,產生固定作用,達到防震、強化建築體的效果。

 

raw-image

 

而西班牙的建築材料又和荷蘭有所不同:位處南歐的西班牙習慣用石材,聖薩爾瓦多城即不同於熱蘭遮城的紅磚,而是用石頭蓋的。有一點相當特別的是,當時台灣還沒有磚瓦窯產業,荷蘭人建築愛用的紅磚來源仍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紅磚經由海運運入台灣,有的學者認為是荷蘭人大量引入燒磚技巧。

 

總結來說,大航海時代的建築為臺灣第一代建築代表作,多已列入古蹟,但在不同政權翻修之下,原貌幾已不復見。技術上,三合土的引入,開啟了台灣建築使用混凝土的習慣,往後的建築,也開始出現紅磚建物。休息一下,在下一集裡面,我們將介紹明清時期引入的中式建築。

 


 

封面圖片來源:文化銀行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熊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化銀行的沙龍
148會員
22內容數
一直以來各家媒體都有自己喜歡的議題跟立場,傳統媒體有的天空藍、有的大海藍,有的綠的像尤加利葉。隨著網路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獨立的線上媒體誕生,議題開始被分的越來越細。例如:專注勞動議題的「苦勞網」、農業議題的「上下游」。媒體就像一塊土地的守護者,一個地方的母親,站在那樣的立場上,為它發聲。然而,那些正在消逝的傳統文化,卻沒有一個專屬於他的母親。因此「文化銀行」希望能夠成為台灣第一個專注談傳統文化的媒體,成為傳統文化的集散地,長時間的累積,並且把這些時代的碎片重新拾起,交給大家。
文化銀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1/11
<p>錫器好壞的判斷,主要在於焊接與銼修的精細程度,也就是錫工藝品的接縫處是否平整乾淨、看起來渾然一體;而因為錫器柔軟,承受重物的能力有限,故打造錫器,也必須依照物件的部位調整厚薄度,才能確保承載無憂。</p>
Thumbnail
2018/01/11
<p>錫器好壞的判斷,主要在於焊接與銼修的精細程度,也就是錫工藝品的接縫處是否平整乾淨、看起來渾然一體;而因為錫器柔軟,承受重物的能力有限,故打造錫器,也必須依照物件的部位調整厚薄度,才能確保承載無憂。</p>
Thumbnail
2018/01/04
<p>至於台灣的錫工藝則起源於清領時期,至今已經有百餘年歷史。當時,大量的閩粵漢人移民來台,而閩南地區正是錫器興盛的所在,一批批打錫師傅於是在台落地生根,並且多分布於西部沿海的港口舊都。</p>
Thumbnail
2018/01/04
<p>至於台灣的錫工藝則起源於清領時期,至今已經有百餘年歷史。當時,大量的閩粵漢人移民來台,而閩南地區正是錫器興盛的所在,一批批打錫師傅於是在台落地生根,並且多分布於西部沿海的港口舊都。</p>
Thumbnail
2017/11/10
<p>用一張圖,解釋柿餅的前世今生。</p>
Thumbnail
2017/11/10
<p>用一張圖,解釋柿餅的前世今生。</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是分批陸續來台灣 最早約距今7000年前 一開始住在海邊、河口 打獵、捕魚、採集貝類、野菜和果實 也種稻米、小米、芋頭 種苧麻織布或製作樹皮布 也會燒陶、編藤 大約4000年前 部分人群往河流的中游、高山地區遷移 約2000年前 已有國際貿易商 約1000年前 開始發展出現在大家熟知的族群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是分批陸續來台灣 最早約距今7000年前 一開始住在海邊、河口 打獵、捕魚、採集貝類、野菜和果實 也種稻米、小米、芋頭 種苧麻織布或製作樹皮布 也會燒陶、編藤 大約4000年前 部分人群往河流的中游、高山地區遷移 約2000年前 已有國際貿易商 約1000年前 開始發展出現在大家熟知的族群
Thumbnail
台南『保大』地域的思考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已走向了主體化,在地『台南學』的研究更引領了不少文史工作者投入對於家鄉土地的辯證,更從在地的人、文、地、產、景材料之中,挖掘與釐析出更多不同的詮釋視角。在2019年政府展開了『地方創生』的元年啓動,落實從縣市到鄉鎮,找尋不同鄉鎮的在地特色,尤其是『社區創生
Thumbnail
台南『保大』地域的思考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已走向了主體化,在地『台南學』的研究更引領了不少文史工作者投入對於家鄉土地的辯證,更從在地的人、文、地、產、景材料之中,挖掘與釐析出更多不同的詮釋視角。在2019年政府展開了『地方創生』的元年啓動,落實從縣市到鄉鎮,找尋不同鄉鎮的在地特色,尤其是『社區創生
Thumbnail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最早於距今五
Thumbnail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最早於距今五
Thumbnail
最早的臺灣人從哪裡來?史前時代的人類如何航海?就讓我們透過五個考古遺址,把這些史前人類冷知識一一揭密!
Thumbnail
最早的臺灣人從哪裡來?史前時代的人類如何航海?就讓我們透過五個考古遺址,把這些史前人類冷知識一一揭密!
Thumbnail
高中課程:台灣歷史與台灣建築史
Thumbnail
高中課程:台灣歷史與台灣建築史
Thumbnail
石器時代 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1.2萬年前遷徙至臺灣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前50,000年前-7,000年之間),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1](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以現有的證據而言推測他們住在東海岸,而在台南市左鎮區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
Thumbnail
石器時代 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1.2萬年前遷徙至臺灣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前50,000年前-7,000年之間),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1](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以現有的證據而言推測他們住在東海岸,而在台南市左鎮區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
Thumbnail
我將台灣的歷史分隔為三個時代,史前、開化以及摩登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對應的技術與器物的發展。儘管物質上成就只是精神與地緣塑造的表象,但是仍然可以透過上述表象的變化來觀察台灣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我將台灣的歷史分隔為三個時代,史前、開化以及摩登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對應的技術與器物的發展。儘管物質上成就只是精神與地緣塑造的表象,但是仍然可以透過上述表象的變化來觀察台灣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台語:Tâi-uân li̍k-sú ê kòo-sū : tsìng-tī 台灣歷史可以分成三個時代,分別是史前、開化、與摩登時代,而開化時代又可以細分成三到四個時代,本篇文章將會介紹一下台灣在這幾個時代的政府體系的變化。
Thumbnail
台語:Tâi-uân li̍k-sú ê kòo-sū : tsìng-tī 台灣歷史可以分成三個時代,分別是史前、開化、與摩登時代,而開化時代又可以細分成三到四個時代,本篇文章將會介紹一下台灣在這幾個時代的政府體系的變化。
Thumbnail
外來物品輸入和台灣玉器輸出之間形成的交換體系實有其發展背景,應當是南島人群較早階段遷移或往來所形成的交通體系。這個新形成的交通與交換體系,筆者稱之為「南島之路」,此一環南海東、南半側的交通動線,造成今日台灣南島系原住民的文化與人群構成的重大變遷。
Thumbnail
外來物品輸入和台灣玉器輸出之間形成的交換體系實有其發展背景,應當是南島人群較早階段遷移或往來所形成的交通體系。這個新形成的交通與交換體系,筆者稱之為「南島之路」,此一環南海東、南半側的交通動線,造成今日台灣南島系原住民的文化與人群構成的重大變遷。
Thumbnail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
Thumbnail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