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南聲讀後|《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林慕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就算只隔著台灣海峽,我對中國從不自認稱得上真正理解了什麼,論文化論政治論歷史,閱讀許多敘述中國的書籍,我漸漸開始懷疑,倘若書中內容為真,政府該做到怎麼樣的程度,去捏造一段粗糙的「官方歷史」,使人民願意繼續被蒙蔽真相,時至今日,政權絲毫未見被挑戰的可能?

  《重返天安門》是記者林慕蓮受邀為六四事件歷程進行整理的一本著作,在該本書中,林慕蓮從各式民間角度採訪、紀錄,當中包含了曾參加過事件的士兵、學生領袖、受害者遺族、政府官員、外國人,甚至是匿名提供資料的共產黨黨員。經由從各種管道搜集而來的語音檔、報導、照片,身為讀者的我們得以儘可能地從林慕蓮的統整結論克服地理與時間上的限制,回到一九八九年的六月四號,那個被中國當局刻意抹煞掉歷史事實的天安門廣場前,進而理解,槍桿子捍衛的是政權?亦或者是恐懼?


  書在描寫在海外流亡的學生領袖時,清晰地展現了作為一名中國人,不被國家接納,無法回到自己家鄉,那種尋不回根的落寞感是多麼地難受且矛盾。我並不是那麼認同吾爾開希的人格特質,但這無法否定他在這段提倡民主的歷史中為國家代表學生團體的貢獻。同樣被提及的王丹與張銘知名度在台灣並不旗鼓相當,卻不容忽視為了國家——特別是在言論自由受到挑戰的政治體制下——勇於發聲的作為。我想在作為一名採訪者,一名旁觀者,《重返天安門》的筆調試圖不以尖銳挑戰,但也掩蓋不了在人性相呼應的氛圍中,不容被忽視的同理作祟。事實上,在閱讀張銘與趙紫陽助手鮑彤的篇章時,鉛字所透露的無奈與卑微不言而喻蝦米終究敵不過藍鯨,然而,卻阻止不了他們繼續駐守此處的決心,再怎麼說,這還是這些靈魂成長的依歸,供給變成這副模樣的初始之地。

  此種心情套用到因天安門事件失去子女的父母身上,又是另一種程度的折磨。〈母親〉篇章內提及了「天安門母親」這個草根運動團體。成員們顧名思義是子女不幸罹難於事件底下的犧牲者,用「英靈」去追封作為何等殘酷,活著的人——甚至是一群生長年代背景所受思維訓練有所落差——除了必須突破既往面對政權消極不敢言的枷鎖之外,還得面臨人身威脅。「真相」、「補償」、「問責」為支撐運動核心,這群一腳已經踏入棺材的母親依然在為兒女的死去追究真相,在這個真相該被輕易遺忘的國家統治底下挑戰根本,生死也許在多個衝動間被置於身外,她們足以被稱為勇敢的行為展現了人性備受崇敬的一面,我絲毫不認為為此段敘述感動而落淚的行為是一種濫情。


  幾天前,台灣也迎來二二八,我印象很深刻,每當在這時候總會湧現一堆悼念二二八的文章對民眾進行機會教育,有一篇底下留言提到:「二二八都過多久了?是要懷念到哪時?」這番發言想必罔顧了太多無辜靈魂的犧牲,自然引發不少網友抨擊。我不禁思考著:如果抱持這種想法的人才是構成這社會的多數,那是不是代表真相普及做得並不夠徹底?

  回顧歷史絕對不是只為了博取眼淚與一時之間的同情,它之於我,努力追求更多過去的我,有太多沈重的意義與身而為人必須承接下的責任,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我們也不會曉得如何共造一個帶給人們,帶給自我幸福的世界。我認為的活著從不只是維持生命的延續,更多的是在心臟持續跳動之餘,探索這個我們生存的環境做點什麼,不必偉大,但起碼減少更多悲痛發生,要不然,身而為人,我真的會覺得很抱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3會員
172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南聲生生難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紀念一下,「京華煙雲」小說閱畢,此書是林語堂先生的一本長篇小說,共50幾萬字,是我此生閱讀第一本最長的小說。
Thumbnail
紀念一下,「京華煙雲」小說閱畢,此書是林語堂先生的一本長篇小說,共50幾萬字,是我此生閱讀第一本最長的小說。
Thumbnail
現在能有這個平台讓大家能在這裡自由發表、創作,是件多麼得來不易的事情!在過去的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台灣史(如果想了解更多學校不會考的內容的話,推薦可以看臺大開放式課程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之一系列課影片)中,大多是以「誤抓」、「誤殺」等角度訴說威權體制的惡。但當我看完《無法送達的遺書 增訂版》後...
Thumbnail
現在能有這個平台讓大家能在這裡自由發表、創作,是件多麼得來不易的事情!在過去的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台灣史(如果想了解更多學校不會考的內容的話,推薦可以看臺大開放式課程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之一系列課影片)中,大多是以「誤抓」、「誤殺」等角度訴說威權體制的惡。但當我看完《無法送達的遺書 增訂版》後...
Thumbnail
在政黨輪替前出生的台灣人,都是一點一滴的往回認識,與我們所學、所受的教育思想有極大的落差,也跟我們所認識的台灣有些出入,有些人依然是避而不談,有些則是認為「不知道好像也沒有關係」,更有很多人可能在某一個瞬間因為某一個事件,通透了心裡那種總是說不出口的疑問,發現了原來胸口被壓住的那顆大石。
Thumbnail
在政黨輪替前出生的台灣人,都是一點一滴的往回認識,與我們所學、所受的教育思想有極大的落差,也跟我們所認識的台灣有些出入,有些人依然是避而不談,有些則是認為「不知道好像也沒有關係」,更有很多人可能在某一個瞬間因為某一個事件,通透了心裡那種總是說不出口的疑問,發現了原來胸口被壓住的那顆大石。
Thumbnail
就算只隔著台灣海峽,我對中國從不自認稱得上真正理解了什麼,論文化論政治論歷史,閱讀許多敘述中國的書籍,我漸漸開始懷疑,倘若書中內容為真,政府該做到怎麼樣的程度,去捏造一段粗糙的「官方歷史」,使人民願意繼續被蒙蔽真相,時至今日,政權絲毫未見被挑戰的可能?
Thumbnail
就算只隔著台灣海峽,我對中國從不自認稱得上真正理解了什麼,論文化論政治論歷史,閱讀許多敘述中國的書籍,我漸漸開始懷疑,倘若書中內容為真,政府該做到怎麼樣的程度,去捏造一段粗糙的「官方歷史」,使人民願意繼續被蒙蔽真相,時至今日,政權絲毫未見被挑戰的可能?
Thumbnail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Thumbnail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Thumbnail
翻開這本書,彷彿打開一幅卷軸,在你眼前展開的,是一段歷史的記憶,也是事件的紀錄。然而,這幅卷軸的份量太厚重,那裡頭所透出的情感重量,會滲入你內,再化為淚水,卻仍在內心震盪。 為了回答兒子的提問,為了讓那個時代的模糊面貌真正被看見,而不是教科書裡一小段簡單又沒有溫度的敘述,作者花費了四百天的心力,和團
Thumbnail
翻開這本書,彷彿打開一幅卷軸,在你眼前展開的,是一段歷史的記憶,也是事件的紀錄。然而,這幅卷軸的份量太厚重,那裡頭所透出的情感重量,會滲入你內,再化為淚水,卻仍在內心震盪。 為了回答兒子的提問,為了讓那個時代的模糊面貌真正被看見,而不是教科書裡一小段簡單又沒有溫度的敘述,作者花費了四百天的心力,和團
Thumbnail
本文獲刊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65期 ,先予致謝。 本書是陳芳明在80年代於海外的回憶散文集,在整個80年代的時序上,先是1979年的美麗島大審,再是1980年的林家血案,再是1981年的陳文成命案,再是1984年的江南案,然後是1986年民進黨的成立,接著是1987年的解嚴,年代末的1989
Thumbnail
本文獲刊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65期 ,先予致謝。 本書是陳芳明在80年代於海外的回憶散文集,在整個80年代的時序上,先是1979年的美麗島大審,再是1980年的林家血案,再是1981年的陳文成命案,再是1984年的江南案,然後是1986年民進黨的成立,接著是1987年的解嚴,年代末的1989
Thumbnail
長期以來,香港民主派都認為,六四事件的問題是「大家」不知道真相。「大家」特別是指中國大陸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的責任是散佈真相,只要知道真相,中國人就會基於同情心和正義感站在六四學生的一方,聲討政府,導致專制的結束或民主化。
Thumbnail
長期以來,香港民主派都認為,六四事件的問題是「大家」不知道真相。「大家」特別是指中國大陸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的責任是散佈真相,只要知道真相,中國人就會基於同情心和正義感站在六四學生的一方,聲討政府,導致專制的結束或民主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