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滕忠雄是日本當代傑出的建築師,這幾年他曾經到台灣來演講,用日文講,講專業的題目,聽講的人不是建築師就是藝術工作者這些高度專業的人士,大家猜得出他在什麼場地演講嗎? 在小巨蛋體育場,幾萬人擠著聽他的演講,好像熱門搖滾巨星開演唱會一般,可見得他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如何受人尊敬了,但是他這輩子的最高學歷恐怕會跌破大家眼鏡,他是日本野雞高職的電工科畢業,讀完書之後也沒有能力再去考大學,就開始打雜工賺錢,甚至當過職業拳擊手,可是他從小就非常喜歡欣賞建築物,對於光影與設計結構非常著迷,因此利用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都在充實這方面的知識,想盡辦法到世界各國旅行,到現場觀摩各種偉大的建築物,因為他對建築的熱情,支撐他面對一切的困難與挑戰,雖然沒有相關學歷,但是憑著努力,他在四十多歲就聞名世界。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從小就被師長耳提面命:「好好認真讀書考試成績好才有機會考上好學校,讀好學校好科系才能找個好工作。」所以,往往我們會以為以後一輩子的工作或者幸福快樂,全繫於大學學測或指考的成績,因此,我們花費所有時間在準備考試的科目,其實世界上很多國家並不是我們想像中與我們一樣的。 大部份的國家並不是所有想升學的人考同樣的測驗,然後看成績統一分發,而是想讀那個大學那個科系,各自去申請,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分發標準。甚至在荷蘭,這個在全世界各種競爭力與教育指標總是名列前茅的國家,他們中學畢業生想上大學,不看任何成績,而是用抽簽的。即便想讀醫學院當醫生,也是從申請的學生中公開抽簽決定誰可以入學。 至於中學必修科目,也不是我們熟悉的「國英數理化…等」,比如歐洲許多國家中學必修邏輯學,也就是哲學,新加坡規定每個中學生畢業之前必須讀完原本紅樓夢一至四十回。我相信紅樓夢對號稱一直在中華文化熏陶下的台灣人而言,也不見得有多少人看過原著版本,但是我不得不佩服新加坡的勇氣,將紅樓夢列為必修,認為這本書是進入華人傳統文化與人情世故非常好的讀本。 每個國家對他們的基礎教育課程內容的安排也都如同台灣一樣,是經過多少專家的討論才能定案施行,同時也不斷因應時代變遷而調整,但是不管訂出多少宏偉的目標或詳盡地檢驗指標,我想無非是希望每個學生具有適當的能力去回應未來世界的需求,以及具有主動積極且熱情的態度去面對不確定同時越來越模糊且快速變遷的世界。 因此學會能夠不斷學習的能力,以及有高度的勒性與挫折容忍度,甚至是樂觀積極的態度,這種兼具包括「能力」與「態度」並重的素養,也許才是我們學習與成長歷程真正必修的科目。 那麼到底需要那些科目? 我想這沒有標準答案,我也不相信能夠建構出一套舉世通用的最佳課程,當然我們也不能把責任外包給學校或補習班,因為學校的課程基於必須可以量化或檢視的要求,所以勢必會趨向具體的知識性課程,但是我們其實也清楚,在這個時代最大特徵就是變動迅速,各個學門,各種產業,所謂典範轉移的速度非常快,現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往往三年、五年之後,就完全被淘汰了,未來社會會出現的產業或存在的職業現在或許都還沒有出現,我們如何學習現在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 念書決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增加我們能力的許多方法中的一種罷了,我們也可以說念書是一種工具。 一般來說,工具的創造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的不便而誕生的。我們在生活中會想得到許多東西,甚至只要我們活著,就必須靠別人提供給我們許多東西,若是沒有這些人的話,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自在舒適的過生活。因此我們必須拿東西跟別人「交換」,才能獲得食衣住行育樂種種的必需品。這種「交換」的過程,就是用雙方都認為適當的份量,來交換對方擁有的物品中自己想要的。通常我們都習慣用「錢」來當作衡量的標準,但是並非只能用錢來交換,用物品來交換物品,或用抽象的價值來交換物品,也都可能的。一般而言,我們到公司上班,就是拿自己所有的,也是公司想要的勞動力和時間,來交換公司擁有的,也是自己想要的「金錢」和「安定」,當然,你付出的成本跟你獲得的金錢,要依你們雙方都認為適當的份量。 因此,念書可以說是我們為了擁有更多能力可以與別人做更好交換的工具,也就是念書是用來增加未來選擇的工具。我想你現在應該可以體會,和高中畢業就進入社會工作比起來的話,大學畢業的話,工作的選擇範圍應該是大得多的。 換句話說,學習的目的在於增加自己的能力,讓我們被別人需要,也就是我們用我們的能力來貢獻社會,幫助別人,來跟別人交換自己所需要或想要的東西。 因此,課本或考試的知識,只是所有「能力」中,非常微不足道的一部份,而且在全球化競爭以及知識產出這麼快速的時代裏,進大學所學的任何知識恐怕才畢業就被淘汰了,甚至未來在職業場上謀生所需的工具或技能,恐怕現在都還沒有出現,顯然我們沒有辦法「學」現在還「不存在」的東西,因此學習應該不再是「個別知識」的背誦,必須調整成最基本能力的養成與個人素養與求學態度的建立。 這種能力是想像與創造的能力,是主動求知的熱情與具有高度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的個性。 而且在知識取得如此簡單以及資訊爆炸的時代裏,知識早已不再是力量,知識頂多只是材料,是鋼鐵,只有想像力才能讓它變成有用的器具或武器,發揮出力量。這也是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重要」的原因,因為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創造,創造來自於想像。 偏偏當我們斤斤計較一分二分的考試成績時,不知不覺就會養成凡事追求標準答案的習慣,同時也無法忍受「模糊」與「不確定」。只能有單一答案的僵化思考,正是想像力的一大殺手,而且當我們只能從黑白分明的資料中下判斷時,就喪失了未來的世界必須在「模糊中前進」、「不確定中做決定」的勇氣。 當我們失去了這些必須在求學與性格發展階段中培養的能力,長大後就算是拿到博士學位,也顯然不會更有競爭力。因為知識的普及,過多的大學院校形成人才過多,再加上全球化競爭的推波助瀾,只要你開得出條件,任何學歷與經歷,符合資格的人到處都是,能在生涯或職場上存活或勝出的人,除了看得到的專業能力之外,也必須具有主動積極與熱情的生活態度。 就像安藤忠雄,他從小懷抱著夢想,有了夢想,生活中處處就是機會而不是壓力與挫折。 夢想與「找個好工作賺大錢」這一類的目標不一樣,夢想是一種向上向善的願景。夢想應該不是可以計量的成就,不是經由管理手段可以達到的目標。 這樣的夢想可以指引出一個方向,讓我們遭遇挫折或各種意外時,還可以滋生出不斷前進的勇氣,也不致於偏離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望。 不過,要確定到底什麼是自己的夢想,有時候是不太容易的。因為也許有許多事情我們似乎都喜歡也有能力做得不錯,同時我們的父母長輩也會告訴我們「做什麼事對你比較好」,因此我們就逐漸分不清楚什麼是夢想什麼是目標了。我認為每個人心中真正的夢想是當你聽到或看到某些前輩,在他們那個行業或領域的努力時,會很感動,這種感動,就是你夢想之所在。 夢想,雖然似乎很抽象,但是隨著自己年齡愈來愈大,卻覺得夢想反而是生命中最實在的東西。若是把夢想養成信念,這就是實踐的力量。只要是夢想,體力上就算再疲憊再辛苦,也不算是工作,它是充滿興奮和喜悅,能夠帶我們走過更過癮,更充實,更精彩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