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學制更傾向於培養「會考試的人」而非「好人」

2020/06/0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以學科為尊的代價是犧牲學生的工作技巧(job skills)、自尊及自我。
最新的研究顯示,隨著學校越來越關注標準化考試的成績,學生個人成長及工作技能正日益倒退。教育目標的變化可追溯回1990年代以考試為基礎的政策,其後演變成2001年的「沒有一個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政策,該政策最後促成了全州的考試。
這項研究分析了1991至2012年間來數千所公、私立學校校長的教育目標,發現校長們越來越重視學科成績,其中公立學校的改變尤為明顯。校長被要求在以下目標中選擇最優先的三項:基本的文學和算術技能、學業表現、個人成長、工作技巧、工作習慣(work habits)、紀律、人際關係、道德觀、多元文化的意識。結果發現20年來校長選擇學業表現的機率顯著提高(60%-83%),選擇基本算術能力的校長也變多了(76%-85%),但這種轉變是以犧牲個人成長(62%-32%)、工作技能(13%-9%)為代價。
學科和軟實力的均衡發展十分重要,不僅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也對未來職業及生活成功與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這幾年來我們太擔心學生的表現,因而加強了測驗為基礎的教學政策,在有限的資源、複雜的動力機轉及政策的約束下,校長在決定教育目標優先時被迫專注於考試內容相關的學科,其他重要的教學目標則被輕輕帶過。
這個研究是針對校長,而非老師或學生,這十分罕見,研究者認為校長身為學校領導者,對教育目標的理解和指示,將影響整個學校的營運方針及日常生活,相對的,當校長選擇犧牲某些目標來達成學業成就時,也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校長在制定教學策略時應考量學生及整體社會的需求,包括學科、社會、情感、道德、多元文化和職業學習。
參考資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Q丸
Q丸
小時候比較特別,不太能適應團體生活,想更了解自己因此念了心理系;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卻進了犯罪防治研究所;因為對人群的熱愛而慢慢找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關心精神疾病、犯罪、成癮和社會福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