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編輯室(1):總統大選,如何從中看門道?

2016的三位總統大選參選人到底是怎麼樣子的人?他們到底怎麼打這場選戰什麼?他們要玩什麼花樣?一般人可能要這麼突破這團迷霧?「2016總統大選募資報導計畫」讓身為選民的我們,可以見微知著,除了從中學習、觀察外,也能好好地審視這次的總統大選到底留下了什麼。

 

a2

▲「2016總統大選募資報導計畫」是由讀者資助、支持的計畫,一起加入成為一份子吧!

 

讓我們還原12/6當天SOS第一場「開放編輯室」的現場,藉由SOS總統大選記者泳翰、婉婷以及特約合作的「人渣文本」周偉航對這場選舉的觀察,或許能讓閱聽人得出一些端倪。

 

 

書寫一般支持者的故事,揭露整個時代的變化

 

泳翰:

候選人很會包裝自己,他身邊一整個團隊幫他負責文宣、形象...等等,所以我們在選舉時看到的候選人不一定是很真確的,現階段我們應該對他們說的話思考再三。但支持者的話有很大的機會能聽到真話,他巴不得把自己的生命故事全部講給你聽,卻沒有人要聽他講話。

 

他們跟我們一樣,既不偉大也不失敗,那難道就意味著沒有故事可以寫嗎?他們的感受就不值得敘述嗎?即使他們不如英雄史詩般悲壯,但擁有小奸小惡的平凡人仍擁有良善的地方能夠書寫,甚至能揭露出整個時代的變化。

 

23040510023_a6cb58ccde_z

記者陳泳翰。Photo Credit: SOS

 

即使這些選民的感受、需求記錄下來,可能往後無法被後人理解;可是在當下如果沒有人記錄下來,就沒辦法保存我們這一代的歷史,下一代的人也無從得知我們的想法。就像我們現在難以想像國民黨曾經是最反共的政黨,50年後會更加困難。

 

 

宋楚瑜讓支持者感到「你是真心關懷我」

 

婉婷:

因為我之前在花蓮工作的經驗,將宋楚瑜的拜拜行程對比花蓮縣長傅崐萁,就能發現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宋楚瑜的行程真是少之又少。雖然行程少,但宋對選民的關心周到,會讓每一個接觸他的人覺得「你是真的關心我」。另外我觀查關於宋的趣事:第他雖然年紀大了,卻會刻意的呈現自己是年輕、跟著上時代的人,比如他使用「壁咚」這個詞就比朱立倫好。

 

宋楚瑜在宣布副手是徐欣瑩的那一天,現場架了33台攝影機,宋辦的人表示:「主席看到這麼多記者在拍,一定很高興。」的確,如果跟蔡英文的場子一比,跟訪在宋身邊的記者真的少了很多。不過也因為沒那麼多人在身邊,宋與身旁的民眾是比較親近的。

 

23559027612_e1ba30b1bc_z

記者黃婉婷。Photo Credit: SOS

 

以下由「人渣文本」周偉航結合了記者婉婷及泳翰所述,再次以他專業的角度分析這場選舉大眾能觀察及學習的地方。

 

從候選人行為和話語脈絡中,進行延伸性思考

 

周偉航:

每個候選人在公開行程的表現都是一場秀,如果你想看候選人有沒有認真選,就看他有沒有做好每個細節。我跟前陣子棄選立委的張承中第一次碰面時,是在追垃圾車的狀態,那時我走過去沒有理他,張還是有禮貌地打聲招呼。

 

張表現出來的態度與細節絕對不是一般會注意到的,背後肯定有民進黨的人在後面幫忙。之後在政論節目上再度碰面,我直接問他:「是誰在幫你?」但他不敢講出口。這種技術性的細節是一般人不知道的,但大家可以藉由「總統大選報導計畫」讓這些不被注意的細節點出來,看穿候選人表面上想作秀的舉動。

 

候選人的幕僚也不一定真正了解發生了什麼事

 

很多人都認為總統底下的幕僚一定是非常精明的,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覺。幕僚並不能掌握所有的狀況,他們沒想到選事變化之快超乎預想。大部分的幕僚都會跟我都說:「沒想到事情會演變成這樣,完全是一場誤會。」但大部分的民眾並不會相信。

 

23585109751_38ee49898b_z

「人渣文本」周偉航。Photo Credit: SOS

 

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認為「王如玄軍宅的買賣狀況會不會只是朱立倫安排好的?是不是有某些計畫在暗中進行?」其實,民眾把選情想的太錯縱複雜了,99%的人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胡亂猜測。有時連黨的內部都一團亂,政治人物也不一定了解真正發生了什麼事。透過貼身採訪記者對候選人、幕僚團的觀察,更有助於釐清混亂的選情。

 

總統大選的新聞都經過了「三層過濾」

 

第一層,專業的「公關作手」。每個陣營的新聞組、文宣部在決定政策推出來之前,一定會先經過某種程度的「塑造過程」,已預先蓋上一層「意識形態的防護罩」。

第二層,記者的發稿。記者在處理這些新聞稿時會憑著專業發現哪邊出了問題,但總部會設法按捺那些記者,限制記者將稿子寫在「特定範圍」之內。

第三層,編輯台。雖然現在有些即時新聞不經過濾就發文了,但大部分的文章還是要經過編輯台審核後才能出去。

 

經過了這三層的過濾,候選人傳達出來的訊息,其可信度其實是非常非常低的。那如以周寫評論的角度,會看作者寫大選文章時「如何詮釋這則新聞」,而有些鄉民會藉政治人物的話語帶風向,也能從中推測「他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他要這樣做?直接效益是什麼?」透過這樣的觀察,就能知道底下的真實性。但一般人不會曉得,所以就需要有人去做這樣的技術分析:「記者,也需要有人去報記者」,特別是針對總統大選的「新聞製造業」,更應該從某種角度去解構掉。

 

延伸性的思考、小行程可能出大事

 

大多數的報導都報「某某今天講了什麼」、「某某又失言了...」,這類型報導通常無法讓你有延伸性的思考,但大眾能從這些報導去思考這個人和他背後的意識形態、和他過去的生活脈絡有何關聯,從婉婷和泳翰的分享中可以發現候選人原本的脈絡。選舉前,候選人是怎樣的人?選舉後,會不會有某些轉變?把人帶入新聞脈絡之中,就能突破大選原有的時間限制,不會選舉完後就讓熱情退散。

 

23299618689_587c3cd4e4_z

Photo Credit: SOS

 

過去政治人物會在「大行程出大事」這是很正常的,但現在選情變得十分詭譎,也可能在「小環節出大事」在小行程突然出現,殺你個措手不及。舉個例子,候選人可能在一個小行程裡有重大失言,過去這種事情只要記者間互相講好,就會被過濾掉。

 

但現在有許多即時記者,為了搶快、搶時間,有時不需經過編輯台就發文了,所以在小行程裡也可能釀出大事件來。這也是即時新聞的一種特性,它像LIVE播報一樣,意外地開啟了人們關注新聞的另一種可能性。因此在「小環節是否會大事」也是大家未來可關注的重點之一。

 

中間選民,其實需要更多關注

 

目前比較少人去深究國民黨支持者的脈絡性。有些淺藍族自認自己是藍的,卻在投票那一刻選了蔡英文,為什麼?其實這正是國民黨想改變局面需思考的問題,但他們目前並沒有做出任何改變;民進黨同樣對這群人不熟,這是他們沒經營過的範圍。但這中間最巨大的一塊,其實需要更多的關注,這一群人不僅是基層選民,甚至掌握了很大的媒體權力。

 

現在的統派媒體光譜其實很廣,他們會接受獨派、接受國民黨的舊有價值遭強烈批判,但這些人的想法並沒被釐清出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為什麼他們會產生這種思維上的轉變?在他們身上,有什麼相似的「基因」?或許藉由採訪小人物,也能一點一滴地勾勒出這些中間選民的樣貌為何。

 


整理:葉菀菱

編輯:蔡宜蒨

封面圖片來源:SOS

總統大選報導特派小組
總統大選報導特派小組
2016總統大選報導募計畫資是一個由讀者資助、支持的報導計畫。我們希望這個計畫能夠樹立良好的民主典範,透過群眾的力量,讓事實由群眾一起建構。我們需要更多的公民一起參與,一起加入我們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