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室,我們學生跟老師的研究室是分開的。日本稱「某某老師研究室」稱為「某某ゼミ」,「ゼミ」是「seminar」的外來語,也是「ゼミナール」的縮寫,從這裡可以知道日本人有多愛縮寫吧!研究生在的研究室稱為「ゼミ室」,我們研究室「ゼミ室」工具可說是一應俱全,包括一台咖啡機、冰箱、以及小瓦斯爐,我以前還會在研究室煮個簡單的麵吃。咖啡機是屬於研究室的財產,還有磨粉的咖啡豆隨時可以煮來喝,也讓我發現到日本人只喝黑咖啡,這習慣也留到現在,也開始以咖啡佐文章的日子。老師每天都會來「ゼミ室」兩次,每當下午,我們老師會來泡咖啡,此時研究生(正確來說是碩士的院生)的好日子就來了,另外一次是在他回家的時候。
印象很深的是,他回家的時候,跟學生說的是「お疲れさま」,學生也會回「お疲れさまです」,我起先不懂,後來久而久之跟著一起這麼喊,才發現,不管是以前學的「さようなら」或「また明日」或者晚上的「おやすみなさい」都沒有那麼適合表達研究生及老師,也就是「ゼミ生」與「先生」之間的緊密關係。
|來分析「お疲れさま」的意思是這樣子的:
慰勞對方辛苦、疲倦的尊敬用法。——《日本國語大辭典》第五版
|「疲れ」本身就有「疲倦」的意思,是從動詞「疲れる」來的。前面加「お」為尊敬用法。さま:就是「樣」,是さん的尊稱。
因此「お疲れさま」含有的是「辛苦了,我為您感到辛勞,隱含的意思是「不好意思,我得要先走了」的意思,中文的可以翻做「辛苦了」,但就沒有後面的意思。日語有很多句子,是比中文含有更多意涵的,這可能是日本人的性格當中,帶有迂迴的特性,在話裡面不把它講完,而留在後面的一種文化特性使然吧!
而其實在老師與學生之間,還是有不同程度的差別:
|師:お疲れさま。
|生:お疲れさまです。
只是加了語尾的「です」,就可以分辨出上下階級的差別。甚至還有更加慰勞級的「お疲れさまでした」這個過去式的用法,代表更為珍重的感恩辛勞。而朋友之間還有更簡略的「お疲れ!」各代表著不同的身分。
2015年日本名主持人塔摩利(タモリ)曾經發言,指出後輩對前輩說「お疲れさまです」是有慰勞之意,不宜使用,引起廣大的言論。調查的結果,在40歲左右出現分歧,越年輕則使用的範圍越大。在日本50-60歲的年齡層,仍然認為被後輩說「お疲れさま」是踩在頭上的不禮貌行為,而在年輕人的話語中,則表示親密的互相勉勵、慰勞的意思。
而剛剛好的是,我的老師大約快60歲,是中年男子,他雖然上課以及修改學生論文很嚴格,但是他平常和學生則較有親近關係。因此,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出,日本的語句一直在變遷當中,以及亟需要看對象及場合說話的情形。例如「ご苦労様です」為上對下所說的慰勞語,我的老師也是會在幫忙研究案、或是討論完論文會說「ご苦労様です」,表達對學生辛勞的慰勞之意。
[參考資料] 2015年塔摩利對「お疲れさまです」的反對發言報導(
連結)
[補充] 如果對方是比較傳統的長輩,則可以說「お先に失礼します」
日本人在想什麼?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