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十年,會是什麼樣?

2018/06/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計畫與責任感

還記得小時候讀書,都會先研擬計畫,然後每次計畫達成率,都不到30%,那時候我以為我不是個會執行計畫的人,但是對於研擬計畫,倒是蠻擅長的。到了高中大學,高中跑了永生難忘的社團,大學因為籃球加入了一個一輩子的大家庭,雖然讀書能力還是一般般,但是在這七年的經驗裡,我知道了對於我熱衷的事情,是能執行到底的,不管最終成績是否理想,但至少是有做出成績的。
畢業之後,我開始工作,一直到創業,開始發覺,執行的計畫從以前為了自己,到後來開始是為了更多目標,工作時是為了公司好,創業後則是為了每一個合作夥伴,我們制定計劃,然後執行計畫。在這過程中,其實跟小時候的讀書計畫,或是高中大學的經歷,沒什麼太大的差異,唯獨有兩個不一樣:
1. 錢,變得格外重要。
2. 因為計畫是為了別人,而且甚至每個計劃影響的人越來越多,責任感越來越重了。

成功?失敗?

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著考試要考好,被教育著把每個工作做好,結果就是,當責任感重了,反而有了非成功不可的壓力。剛出社會的自己,開始遇到非賺錢不可,非把別人的計劃做好不可的壓力,漸漸的,曾經迷惑地問自己,自己能做好什麼,因為每個責任扛上肩,有一些事總是失敗收場。也許因為創業的關係,也許因為自己不服輸的關係,就這樣畢業後在社會上打滾了十年之久,因為犯過的錯比別人多,所以更知道怎麼把事情做好,因為做錯事情的責任感讓自己每一次更嚴謹看待眼前的事情,就像以前大學輸球後總是想把下一場比賽打得更好一樣,就這樣,做出了一些成就,也開始讓人另眼看待。所以每當有人問我怎麼教出好的PM時,我總是回,讓他直接開始接案,其實不是開玩笑的,因為我自己其實就是這樣一路走上來的,責任感越強烈,犯錯越多,學習就越快。可惜的是,公司的任務是盡量不讓同事犯錯,所以我只能盡我所能讓大家去犯錯,實在是矛盾。
創業幾年下來,學到的,又慢慢從對別人負責,轉變為對自己負責,但這次,不是只是對自己的計劃負責,而是對自己想做的事情負責,把想做的事情,一件件動手完成,不管別人怎麼說,做就是了;不為任何人但也是為了每個身邊的夥伴,做就是了。

一生想做的事在哪?

這幾年,碰過不少年輕人,問了他們想做什麼,都很模糊,很多人覺得模糊或是沒想過很不好,好像人生沒有目標,但其實模糊是正常的,因為模糊,才更值得去各種方向做嘗試,去負責,去犯錯,漸漸的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畢業十年,談不上成功也談不上失敗,要談還太早,但這個社會給了年輕人太多的框架,要有高薪、要有成功的職位、要有好多好多東西,但說真的,如果要我建議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那麼花五年的時間找到自己一生想做的事,絕對十分划算,也是十分幸運。
如果你身邊有著年輕人,歡迎請他看看,因為這是一個特別也不特別的故事,屬於一個土生土長台灣人的故事,沒有成功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故事。
    Paul Shih
    Paul Shih
    目前就任Fable寓意科技執行長,亦擔任數家公司的技術顧問,作為一個軟體開發的技術人,成立寓意的本意就是希望看到每一個產品都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然後用技術的資源將產品灌溉長大,藉由探索需求的過程來發展出實用的產品,目前與公司夥伴已協助數十個產品順利上線,也持續與客戶一起找尋更好的產品定位與方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